磁谷科技股东徐龙祥减持计划实施完毕,引发市场关注。根据公司11月19日发布的公告,这位既是股东又是董事、核心技术人员的徐龙祥,已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减持613,172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86%,套现金额近2491万元,减持价格区间为38.80元至49.08元/股。此次减持原计划在2025年10月15日披露后15个交易日开始,为期三个月,但实际减持集中在11月5日至17日之间,提前完成。
减持前,徐龙祥持有公司4,753,477股,占总股本6.63%;减持后持股比例降至5.78%,仍为直接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东。其股份全部来源于IPO前取得,已于2024年3月解禁流通。公告明确表示,本次减持与此前披露计划一致,未出现违规操作或超额减持情况。
从公司近期表现来看,这一动作并非孤立事件。截至11月18日,磁谷科技股价报收47.42元,单日下跌3.03%,成交额达2.01亿元,成交量423.46万股,显示交易活跃度较高。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基本面: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39亿元,同比下降6.76%;归母净利润仅为893.07万元,同比大幅下滑56.18%。业绩承压叠加主力资金连续多日净流出,反映出当前市场对公司短期前景存在一定担忧。
股东减持背后,是压力还是正常调整?
我看到这份公告的第一反应是:作为公司董事和核心技术人,徐龙祥此时选择减持,哪怕符合规则,也难免让投资者产生联想。尤其是在业绩下滑、主力持续减仓的背景下,这种“内部人”行为更容易被解读为信心不足的信号。不过换个角度看,他仅减持了约一成持股,且仍在5%以上,依然具备重大影响力,这说明并非彻底退出。
而且公告提到,减持是出于“自身资金需求”,结合市场环境综合考量后提前完成。这个解释合情合理——毕竟股价处在49元附近的压力位区域,若能在此区间顺利出清部分仓位,对个人而言不失为一次理性决策。但从中小投资者视角看,高管在盈利下滑期减持,多少会削弱市场情绪。
磁谷科技的核心业务聚焦磁悬浮空气压缩机,在污水处理领域有较强节能优势,84.85%的收入来自该板块,属于典型的“专精特新”型企业。技术上有亮点,但商业化规模和盈利能力似乎还没完全跟上。股东户数在三季度末环比增加逾11%,说明散户参与度上升,而部分机构则悄然退出十大流通股东名单,这种“机构撤、散户进”的结构变化,往往预示着阶段性风险积聚。
总的来说,这次减持本身合规透明,无需过度解读为危机。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公司在成长路上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稳定增长的财务表现?当核心人物开始调整持股结构时,企业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更加市场化、公众化的治理格局?这些问题,可能比一次减持本身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