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诚健华上调2025年销售指引,自免管线加速推进——这家曾经深陷亏损泥潭的创新药企,正在用实打实的商业化进展和研发节奏,悄然扭转市场预期。
根据申万宏源最新研报,诺诚健华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60%,净亏损同比收窄77%至0.64亿元。其中,核心产品奥布替尼销售额达10.1亿元,同比增长46%,仅第三季度就贡献了3.73亿元,环比增长14%。基于这一超预期表现,公司已将2025年全年销售增长目标从“35%以上”上调至“40%以上”。与此同时,第二款产品坦昔妥单抗已于2025年9月正式进入商业化阶段,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为业绩进一步放量打开空间。
现金流稳健,BD出海打开新增长极
截至2025年9月底,公司账上现金余额高达77.6亿元,为后续研发投入和商业化推广提供了坚实保障。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国际化战略的突破:2025年10月,诺诚健华与Zenas达成BD合作,推动奥布替尼在原发性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PMS)和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SPMS)领域的全球III期临床开发。这笔交易采用“现金+股权”模式,潜在总金额超20亿美元,不仅带来可观的现金流,也标志着国产创新药真正意义上走向高价值出海。
自免赛道全面发力,多管线进入关键节点
如果说血液瘤是诺诚健华的基石,那么自身免疫疾病就是它未来的第二曲线。奥布替尼在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适应症上预计2026年上半年提交NDA,SLE(系统性红斑狼疮)IIb期数据将在2025年底读出。此外,两款TYK2抑制剂——ICP-332(soficitinib)和ICP-488——分别在特应性皮炎、白癜风、银屑病等多个适应症中推进至III期临床,有望在未来两年内陆续迎来数据读出。
我始终认为,市场对诺诚健华的认知还停留在“BTK抑制剂玩家”的旧标签上,但事实上,这家公司已经完成了从单一产品依赖到多管线协同、从国内销售到全球合作的战略跃迁。尤其是其在自免领域的系统性布局,结合前沿技术平台如PROTAC、双抗等早期管线储备,展现出极强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核心产品销售能否持续高增长?自免适应症临床数据是否达标?这些都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从目前的研发节奏、资金储备和BD能力来看,诺诚健华已经走过了最危险的阶段,正站在盈利拐点与价值重估的交叉口。
当一家创新药企开始用季度收入和现金流转折说话时,或许正是我们重新审视它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