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锂电、储能及电网设备等电力相关板块受益于海内外需求爆发,逐步成为热点主线,反映出市场对行业供需格局迎来转变的共识。截至11月19日,储能赛道已有多只年内“翻倍股”。其中,储能系统集成龙头海博思创今年以来累计涨幅高达1489.27%,华盛锂电为390.55%,多氟多为221.79%,阳光电源为144.71%,锂电龙头宁德时代为50%。
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国内外储能需求正迎来共振时刻,储能行业维持高景气预期,资源品可能成为新的主线方向。
政策、市场、产业三重驱动
在政策、市场、产业三重驱动下,储能行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在政策支持下,国内储能需求扩容。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自2025年5月31日起取消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要求。9月发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11月,《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发布。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430吉瓦时,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的30%,预计全年总出货量有望达到580吉瓦时,同比增长67%。
银河证券研报称,在政策支持下,新能源行业的电价、补贴、消纳问题有望逐渐得到缓和,建议把握拐点性机会。
市场方面,今年以来,全球储能市场需求呈现高景气度,需求预期被上修,欧洲、中东等市场需求爆发。据东吴证券研报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装机量将增长50%至300吉瓦时,对应电池需求为500至550吉瓦时,2026年仍将保持30%以上的增速。
中信建投研报称,看好储能全球共振的大趋势:国内储能全面迎来经济性拐点,投资非常旺盛,目前储能累计渗透率尚不足10%,上调明年国内新增装机至300吉瓦时;海外最大的机会来自数据中心带来的储能需求,龙头企业已有大量订单。
与此同时,海外电力紧缺为国内储能及电网设备企业带来重要出口机遇。从出海订单看,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数据库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储能新增出海订单及合作总规模达214.7吉瓦时,同比增长131.75%,欧洲、中东、澳大利亚成为中国储能出海的主要区域。
产业方面,AI算力需求提升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利好。“能源对AI发展至关重要。”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发表观点称,AI资本支出增长势头保持强劲,本季度,美国超大型科技公司公布了新一轮支出计划。该机构将今年全球AI资本支出总额预测上调至4230亿美元,并预计到2030年将达1.3万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5%。
伴随算力需求提升,AIDC配储正式走向“台前”:一方面,可协助负荷侧稳压稳频,保障用电稳定性;另一方面,绿电配储作为AIDC重要的供电方案之一,用以保障持续电力供给。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中国储能厂商有望凭借丰富的项目经验、显著的性价比优势和供应链保障能力,强化全球份额优势和龙头话语权,推动业绩持续高增。
瑞银财富管理预计,AI资本支出增加,也为包括电气设备、电网基础设施、储能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整个价值链带来强劲利好。到2030年,发电、储能、电网、数据中心,以及电动交通和工业领域的年投资额预计将达3万亿美元,投资者应考虑分散和灵活布局于该价值链上的公司,因为AI革命与能源创新密不可分。
积极把握储能产业机会
在具体投资方向上,中原证券研报称,建议重点关注四条投资主线:一是“反内卷”推进和系列政策持续实施,总体有利于细分领域行业龙头,关注储能产业链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二是储能电池需求将高增长,关注受益于储能需求增长的电池和上游材料企业,特别是磷酸铁锂细分领域优势企业;三是关注产业链价格上涨的细分领域;四是关注固态电池技术进展和落地情况,特别是行业标志性事件和新产品发布会。
站在长期视角,中信建投证券朱玥团队表示,经过3年持续优化,在需求超预期的背景下,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十五五”期间,全球新能源新增装机规模预计再上新台阶,这将对电力系统产生革命性的改变:高比例风电光伏接入将催生海量的储能和容量需求;全球电网尤其是欧美电网将继续加大投入以适应碳中和进程;前述情况会进一步推动用电价格提升,打开户储、工商储长期需求空间;AI推动全球用电量增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