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的一场“联姻”
当海博思创与宁德时代签下那份长达十年的战略合作协议时,资本市场的反应像被按下了加速键——股价单日飙升20%,创下历史新高。这场合作的核心,是海博思创承诺在2026至2028年间向宁德时代采购不低于200GWh的电量,而后者则确保优先供应。
为什么市场如此兴奋?
从表面看,这是一家储能集成商与电池巨头的“锁单”协议,但背后折射的是行业对优质电芯资源紧缺的焦虑。海博思创证券部的回应很微妙:他们不确认股价涨停是否直接源于订单,但提到“储能产业链均呈上涨趋势”。这或许暗示,市场更看重的是头部企业提前锁定稀缺资源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海博思创并非首次与电池厂商深度绑定。年初与亿纬锂能的合作框架,以及招股书披露的宁德时代长期第一大供应商身份,都显示其“未雨绸缪”的供应链策略。这种“滚动式提需求”的模式,在电芯可能持续紧俏的背景下,成了投资者眼中的护城河。
合作的AB面
乐观者看到的是双赢:宁德时代巩固了长期订单,海博思创稳定了核心原料供应。双方还计划探索储能产业基金、供应链协同等创新模式,试图从单纯买卖升级为生态共建。
但风险提示同样醒目。公告明确这是一份“意向性约定”,具体条款需后续协商,且可能受政策、市场等不可抗力影响。此外,2026年初公司大股东限售股解禁的时间点,也为未来股价波动埋下伏笔。
储能行业的“风向标”
这一事件恰逢政策与需求的双重催化。国家能源局近期推动新能源与新兴产业融合,而瑞银预测2026年全球储能需求或增40%。海博思创在调研中提到的三大增长动力——国内独立储能市场、海外扩张及新应用场景(如数据中心配储),似乎正在被这份协议部分验证。
不过,行业的高景气也伴随着激烈竞争。随着27省份落实储能新政,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企业需证明自身技术或模式能真正降本增效。海博思创与宁德时代的合作能否兑现预期,或许取决于后续落地细节与行业供需变化。
留给投资者的思考题
当一家公司股价因战略协议跳涨时,是该追逐趋势,还是冷静审视协议的约束力与执行风险?储能赛道长期向好已成共识,但个体企业的成败仍充满变数。或许正如海博思创公告所言:“具体影响需视项目推进情况而定”——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每一位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