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长约背后的战略深意
看到海博思创和宁德时代签的这份十年战略协议,我第一反应是:这可不是普通的供应商合同,而是储能行业一次标志性的“深度绑定”。双方约定2026-2028年采购电量不低于200GWh,相当于提前锁定了未来三年的电芯供应基本盘。要知道,海博思创去年储能出货量才11.8GWh,这个采购规模显然是为爆发式增长预留空间。
供应链安全的“双保险”逻辑
从公告细节看,宁德时代承诺“按需求量纲供应”,这在当前电芯供需波动剧烈的环境下尤为关键。海博思创作为储能系统集成商,最怕的就是电芯断供或价格剧烈波动。而宁德时代近期正大规模扩产(比如山东济宁基地新增100GWh储能产能),双方一个敢承诺、一个敢下单,本质上是在用长期协议对冲行业不确定性。有意思的是,海博思创此前60%以上的电芯采购都依赖宁德时代,这次合作更像是把“临时合作伙伴”升级为“战略同盟”。
储能行业的“新玩法”浮出水面
除了采购条款,协议里提到的“设立储能产业基金”“共建管理平台”更值得玩味。这意味着双方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试图打通从电芯到电站运营的全链条。参考补充材料中提到的“587Ah电芯量产”,这种合作可能涉及定制化产品开发——毕竟储能场景对电芯寿命、成本的要求远比动力电池复杂。如果模式跑通,其他集成商和电池厂的合作可能也会跟进。
热闹背后的冷思考
当然,公告里风险提示也很明确:协议不具强制法律约束,具体执行还要看后续谈判。参考海博思创三季报净利润同比大增872%的亮眼成绩,市场对它的期待已不仅是“组装厂”,而是能打通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平台型企业。但储能行业政策变动快、技术迭代更快(比如半固态电池的竞争),长期协议的灵活性反而成了关键考验。
(补充材料中提到的“新型储能装机超1亿千瓦”印证了行业高景气度,但具体到个股,投资者仍需关注协议落地进度和海外市场拓展情况。毕竟,再好的战略框架,最终还是要靠订单和利润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