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收盘,海博思创涨1.58%,报收300元/股,最新动态市盈率高达79.2倍。
这一储能概念股从1月27日19.38元/股的发行价涨至最新的300元/股,9个月的时间内涨幅达15倍,是全市场综合表现最亮眼的标的之一。
在全球能源体系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大叙事中,电化学储能已被时代推向前台,成为解决“安全、低碳、经济”这一能源三角问题的关键破局力量。
海博思创的突围,正好发生在这个时代转折点上。
工程师精神的系统性思维
海博思创股价大涨并非偶然,而是行业基本面改善与公司核心竞争力共振的结果。这背后离不开其创始人对电力系统底层逻辑的深刻理解,在战略层面正确的选择,最终在资本市场获得验证。
中国储能产业正以狂飙之势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而在繁荣表象之下,国内市场正深陷白热化竞争,系统性风险悄然滋生。
一份第三方数据警示,全球近五分之一的储能项目处于“非健康运行”状态,行业正陷入“交付即巅峰”的价值陷阱。有储能电站的投资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过去几年投资的电站在运行中普遍存在软硬件不协同的问题,导致运行效率不及预期。
这些数据清晰地指向一个行业转折点,新型储能的竞争焦点,已不可逆转地从粗放的装机量比拼,转向运营效率和全生命周期价值的较量。
海博思创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张剑辉,拥有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本硕学位,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曾担任西门子中国智能电网集团首席技术官。
这一“系统工程师”的背景塑造了他对储能的本质认知:储能绝非简单的电池堆砌,而是一个必须与电网深度交互、由控制算法驱动的高度复杂系统。
在张剑辉看来,储能竞争的核心在于“软件定义能源”的能力,这为海博思创构建起区别于传统硬件厂商的结构性壁垒。
传统电池制造商的视角聚焦于电芯化学配方、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将BMS(电池管理系统)视为保护电芯的附属工具,将EMS(能量管理系统)视为简单的能量记录器。而张剑辉的工程师视角更聚焦于系统调度、电网兼容性、控制精度和资产收益。
BMS不仅是保护电芯的工具,更是管理电芯资产的“大脑”,通过SOC/SOH估算精度、电芯一致性管理等算法,最大化电池储能系统的效率、寿命、可靠性;EMS是实现电网交互和收益最大化的“中枢神经”,通过动态调度优化充放电策略,提升系统全生命周期价值。基于这一认知,海博思创的技术研发不仅关注硬件,更聚焦于控制算法和管理系统,坚持对BMS、EMS、PMS(功率协调控制系统)、PCS的全栈自研,以数字化建模、协同控制算法、人工智能植入等“软件和控制”为核心的策略,解决了电池“一致性管理”、“安全冗余”等痛点,确保了系统的长期可靠性和循环效率,将其独特性与行业通常的“化学驱动”或“硬件驱动”竞争对手区别开来。
海博思创的差异化策略还在于:不直接与电池巨头比拼产能,而是以“集成商+技术合伙人”身份,通过软件定义能源的能力,为电网提供高可靠、高收益的储能解决方案。这种底层逻辑使其在行业从“拼装机量”转向“拼全生命周期价值”的转折点上,占据了先发优势。
以“运营”替代“价格战”
在行业竞争加剧、利润压缩的背景下,海博思创成功实现了商业模式的超维度竞争,即通过价值链延伸和高价值场景渗透,将竞争焦点从低效的硬件价格战,转移到高效的资产收益战。
海博思创已经不再满足于设备与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公司的战略转型指向综合能源服务——通过“AI+运营”的软实力,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储能电站的前端开发、后端运维和电力交易全链条。
其核心是AI算法驱动和储能价值曲线的重构。
通过AI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构建智能调度模型,实现峰谷价差套利与辅助服务收益的动态优化,将储能系统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创收”的智能资产;通过出售“效率、寿命、可靠性”的价值曲线,提供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而非单纯硬件销售。
这种高附加值的模式,集中体现在其对特定高价值应用场景的深度渗透。
以数据中心储能为例,其对供电可靠性(需毫秒级响应)、快速调频能力及低碳化要求极高,传统柴油发电机存在噪音污染、碳排放高、维护成本高等弊端。公司储能系统通过AI算法实现毫秒级功率支撑,结合动态容量管理技术,将系统可用率提升至99.99%,同时通过绿电消纳降低碳排放,成为柴油发电机的理想替代方案。
通过深度布局数据中心、矿山、油田、充电场站等多元化、高潜力场景,叠加其对国内大型发电集团和独立储能项目的深度参与,构成了海博思创业绩增长的强劲支撑。公司披露,上半年发货并确认收入的项目约为9.5GWh。
海博思创的差异化策略,为其全球化拓展奠定了坚实的盈利基础。公司计划在3-5年内实现海外业务规模与国内持平,高溢价海外业务成为其净利润增长最具确定性的驱动力,有效构成了其新的增长极。
然而,在狂飙突进的成长中,海博思创也要面对运营效率的考验。
半年报显示,尽管公司营收实现高增长,同时,由于支付供应商的货款较上年同期增长较多,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6.54亿元。这意味着,公司在抢占市场份额的过程中,正面临着不容忽视的现金流压力,亟待优化并完善资金管理策略。
海博思创的成长底气是毋庸置疑的,系统级思维和“AI+”技术壁垒,构建了其区别于传统竞争对手的结构性优势。通过全球化和高价值场景拓展寻找高溢价的增长空间,并展现出成为新电力系统“操作系统”的巨大潜力。
而与此同时,作为企业的“系统设计师”,张剑辉还需要运用其擅长的系统思维,应对公司经营的关键考题:识别并解决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风险,修复现金流健康度,实现规模、效率与财务健康的动态平衡。
在飙升的业绩以外,财务和运营体系的韧性,将是决定海博思创长期发展的关键。对于这家企业而言,穿越周期的密钥,不仅在生产储能系统的流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