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短期承压,但订单创下历史新高——中信博(688408)正站在新一轮增长的前夜。尽管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与利润双双下滑,市场一时情绪偏弱,但我注意到一个关键信号:公司在手订单高达71.98亿元,跟踪支架订单创历史新高,叠加近期斩获沙特4.2GW mega项目,未来反转动能正在积聚。
业绩下滑背后的结构性原因
2025年前三季度,中信博实现营收53.78亿元,同比下降10.11%;归母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大幅下滑71.59%。三季度更是出现单季亏损,净利润为-0.36亿元。表面看数据不容乐观,但深入拆解会发现,这并非经营恶化所致。
收入端受阻主要源于外部环境扰动:光伏产业链“反内卷”政策推进过程中,组件价格阶段性上涨,导致国内外多个电站项目延期建设,公司订单交付节奏被打乱。同时,国内电价改革细则落地不一,也影响了投资决策节奏。此外,部分项目因土地征用问题延迟开工,进一步拖累收入确认。
利润端压力则来自两方面:一是产品结构变化,固定支架因单价和毛利率较低,占比提升拉低整体毛利水平;二是战略投入前置,为推进全球化,在沙特等地建厂及设立分支机构,管理销售费用上升,叠加智能清洗机器人等新业务研发投入增加,短期侵蚀了利润。
订单高企,中东布局显现先发优势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的未来能见度。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中信博在手订单达71.98亿元,其中跟踪支架订单60.12亿元,环比增长2.07%,同比增长15.39%,创下历史新高。合同负债4.42亿元,较二季度末大增43.4%,表明下游需求已开始兑现。
更重磅的是,公司近日与中国电建华东院签署沙特PIF6 AFIF 4.2GW项目合作协议,不仅是其全球单笔最大订单,更标志着在中东市场的深度渗透。该项目位于利雅得,将采用中信博“天际Ⅱ”跟踪系统,并提供定制化桩基设计以应对极端气候。自2025年以来,中信博在沙特累计获取超9GW项目,区域市占率持续领先。
支撑这一强势订单获取能力的,是其本土化布局的逐步完善。吉达工厂二期已竣工,中东本地年交付能力提升至15GW,极大缩短交付周期并降低成本。这种“技术+本地制造”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在构筑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