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光刚刚宣布下调2024年度定增募资总额,从原计划的7.85亿元调减至6.95亿元,资金仍全部用于收购工业相机企业JAI 100%股权。这一调整已在11月19日经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次日对外公告。与此同时,发行方案其他内容未变,且公司还同步推进股东会决议有效期延长12个月至2027年2月9日,确保本次发行工作具备延续性。
这次调减看似是融资规模缩水,但结合背景来看,并非业务逻辑弱化,而是更趋务实。原本募集资金7.85亿元几乎等同于项目总投资7.87亿元,意味着完全依赖外部融资完成并购。如今调整为6.95亿元,差额部分将由公司以自筹或其它方式补足,说明管理层在保持战略节奏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财务弹性和执行灵活性。尤其在当前资本市场整体偏谨慎的环境下,适度降低募资额有助于提升发行成功率,避免因募不足而导致项目搁浅的风险。
我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这步棋走得稳。凌云光作为科创板机器视觉领域的头部企业,过去一直围绕“光、机、电、算、软”做全栈布局,投资了芯片、镜头、AI大模型等多个上游环节。而JAI这家拥有50多年历史的丹麦工业相机公司,在高性能面阵和线阵相机领域有深厚积累,尤其在半导体、医疗成像等高端场景具备全球口碑。这笔收购不是简单扩张,而是补上了凌云光在核心成像器件上的关键一环。
更重要的是,这次并购背后的战略意图非常清晰——国产替代+双向出海。一方面,借助JAI的技术打破国外对高端工业相机的垄断;另一方面,利用其成熟的欧美渠道加速凌云光全球化布局。反过来,JAI也能通过凌云光深入中国市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协同。
当然,我也注意到市场对此反应平淡,股价微跌0.33%,成交额3.6亿,属于正常波动。毕竟此次调整不涉及项目变更或战略退缩,更多是融资节奏优化。而且公司在论证报告中已明确表示,前次募投项目使用率已达71.94%,管理能力经得起检验。哪怕短期内存在每股收益摊薄风险,但长期看,一旦整合落地,“视觉+AI”解决方案的能力边界将显著拓宽。
在我看来,这次调减不是收缩,而是聚焦。它反映出中国企业出海正从“能买”转向“买得稳、融得进”的新阶段。凌云光没有盲目追求融资最大化,反而主动控制杠杆,体现出更强的治理意识。如果后续能顺利通过交易所审核并完成注册,这单跨境并购或将成中国机器视觉产业整合的一个标志性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