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能明显感受到,6G的发展图景正逐步清晰。”11月13日至14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有嘉宾在大会现场对《证券日报》记者如是称。
6G发展大会是国内6G领域技术覆盖最全面、专业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际盛会。从概念初探、场景展望,到倡议合作、技术聚焦,再到今年以“智联全球,共建6G技术创新生态”为主题的技术攻坚与产业聚合,6G发展大会的每一次召开,均成为指引6G发展从技术愿景走向产业实景的风向标。
业内预计,6G产业有望通过技术场景的逐步落地,全面赋能千行百业与大众消费市场,成为“十五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技术试验积累到全产业链企业的协同布局,从“空天地一体化”的网络构想到与AI、具身智能的深度耦合,我国正在加速构建全球领先的6G创新生态。
技术协同
“6G+AI”开启创新新阶段
6G发展图景日渐清晰,主要体现在“6G+AI”融合路径的明确、多技术融合方向的明朗、应用场景的具体表述以及终端创新生态的具象化呈现。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我国已连续四年组织开展6G技术试验,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
“6G作为新一代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将突破传统移动通信范畴,实现通信与智能、感知、计算、安全等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大会致辞中表示,我国6G创新发展各项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开放生态基本构建,合作空间深化拓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大会上表示,6G与AI深度融合将赋能移动终端进入智能体新时代,未来需以终端创新为抓手,打造6G发展新生态。AI与XR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增强交互的自然性与沉浸感,轻量化设计与高性能显示技术则提升用户体验,推动用户从“观看视频”向“进入视频”的XR体验转变。
这一转变对通信网络提出极高要求。具体来看,邬贺铨表示,带宽方面,下行需达Gbps级别,全息通信更是需要1Tbps,将推动太赫兹通信和RIS技术应用;时延方面,交互式应用要求低于10ms;连接密度需支持每平方公里千万级设备。
“2026年有望成为6G与AI融合创新的关键一年,未来会有更多创新技术与6G实现深度融合。”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在大会现场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AI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与6G融合赋能。后续IMT-2030(6G)推进组将携手业界,持续深化以通信、智能、算力、数据、感知为核心要素的6G研究,构建万物智联的创新生态,为6G赋能经济社会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基础。
企业攻坚
多技术融合打造新形态
记者在大会现场采访了解到,多技术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正在传导至企业端。
“6G不再只强调更高的通信传输速度,还要强调与其他ICT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更深度的融合。”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科移动”)首席科学家孙韶辉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在5G时代,通信产业强调万物互联,在6G时代,万物互联正在升级为万物智联,这就需要通信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具备通感一体的能力;还需要与卫星互联网融合,实现“空天地一体化”。
为响应新的需求,信科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设备研发。“6G需要融合多种能力,在过往试验中,6G技术测试往往需要‘一桌子’的设备,但现在我们将6G所需要的测试功能都集中在这一个设备中。”孙韶辉指着展台上的多要素融合6G核心网设备告诉记者,这是该设备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亚信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信科技”)亦在多技术融合方面有所布局。亚信科技网络与网管产品研发中心总监吕鹏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亚信科技在6G两大关键应用场景“通感融合”与“通智融合”方面做了先验性的探索,并有相关产品商用落地。
作为“空天地一体化”的重要参与方,银河航天(北京)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航天”)首次亮相6G发展大会,公司重点展示了其在6G星地融合产业领域的探索。“如果说5G是‘地面高速公路’,那么6G就是‘空天地一体化网络’。”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表示,6G离不开卫星互联网,可以通俗理解为“6G=地面网络+卫星宽带+手机直连”。卫星通信由于不受地理地貌环境影响,可提供更高性能及更可靠的通信服务,为6G时代万物互联的泛在网络需求提供支撑。
张世杰表示,银河航天已完成面向6G接入网的外场高速信息传输测试,并完成即时遥感应用场景演示验证、车载“动中通”测试和首次远海多星连续通信测试等多项全球和国内首创的卫星互联网应用验证,为6G时代星地融合等关键技术路径提供重要的网络技术验证。
图景浮现
多维发力推动产业走向成熟
6G多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明朗,通感一体、“空天地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确认,产业链结构逐渐清晰,但技术的迭代难以一蹴而就。
6G技术的成熟离不开持续的测试验证与迭代优化。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6G仍需结合多元业务场景,开展更广泛的测试验证工作,推动6G技术向更契合未来工程化与商业化应用需求的方向演进。
在场景端,以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仍在快速发展过程中,6G技术需要深入场景,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才能预判需求并融于6G技术,避免技术与场景脱节。
同时,6G需满足“高性能、低成本、与现有网络衔接”的要求,但当前多数技术仍处于原型阶段,如何实现低功耗、低成本的规模部署,以及与现有5G、5G-A网络相协同,仍是核心难题。
此外,6G作为万物智联的核心基建,需具备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与高鲁棒性,这对网络设计、技术验证提出更高要求。
6G产业链条贯穿技术研发、场景适配、网络部署至商业应用全环节,兼具显著的复杂性与协同性特征。6G技术想要实现进一步突破,离不开跨行业、跨领域主体的深度协同,更需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生态共建格局。
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加码6G布局。仅从上市公司来看,三大电信运营商、信科移动、亚信科技等上市公司均早已在6G领域布局,终端企业小米集团推出的端到端AI无线技术原型验证系统亦在2025年6G发展大会受到关注。
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兴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当前产业持续推动6G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6G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产业发展蓝图逐步清晰。参照5G技术产业化演进规律判断,网络规划、通信基础设施施工、网络设备制造等领域的相关企业,有望在产业初期率先受益;伴随6G技术标准体系冻结并逐步落地,天线、PCB(印刷电路板)、滤波器、光模块等核心元器件赛道的相关企业,其业绩增长潜力将逐步释放;最终,随着6G技术体系持续成熟并进入规模商用阶段,消费端应用市场将迎来增长爆发期。
技术成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测试验证的深化、成本与功耗的平衡、全球技术路径的共识,仍是产业需要跨越攻坚的关卡。但可以预见,随着政企研用的深度协同、全球合作的持续推进,6G终将从愿景走向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