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微电刚刚结束了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管理层面对投资者密集提问,披露了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第三季度单季营收11.86亿元,同比增长33.28%,净利润1.37亿元,同比大增72.69%。但把时间拉长到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22.69%。这种冰火两重天的业绩表现,让市场对这家国产FPGA龙头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产生了疑问。
细究利润下滑原因,管理层在回应中提到了几个关键因素: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增加、部分资本化研发项目因供应链和客户需求变化而撇销或计提减值。财务总监金建卫进一步解释,第三季度毛利率提升至58.47%,主要得益于高毛利产品线占比提升,但净利率却降至10.33%,原因是研发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增加。这些信息透露出,公司在产品结构优化方面取得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研发投入效益和资产质量管理的挑战。
在技术进展方面,副总经理徐烈伟透露,公司FPGA产品目前以28nm制程为主,1xnm十亿门级产品已完成样片测试并小批量销售。针对AI边缘推理市场研发的SoC+FPGA+NPU融合架构FPAI芯片,已实现32TOPS算力产品推广,并布局4TOPS至128TOPS谱系化产品研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目前在智能安检、工业OCR识别等领域已有应用案例,但在公司业务中占比总体尚小。
值得玩味的是公司的应收账款状况。数据显示应收账款同比激增38.62%,显著高于营收增速,应收账款占利润比例高达360.69%。对此,管理层多次强调对各类客户实施分类信用管理,部分客户给予信用期限,部分客户款到发货。董事长张卫表示,在收入增长驱动下,经营性现金流量和应收账款均有所增长。但应收账款规模与经营性现金流大增262.26%之间的逻辑关系,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就在业绩说明会前几日,公司刚刚公告第一大股东变更事宜。上海国盛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拟以51.44亿元受让复芯凡高持有的12.99%股份,成为新任第一大股东。这一变动发生在公司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的背景下——2023年归母净利润7.19亿元,2024年降至5.73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仅实现3.3亿元。面对证券研究员预期的全年净利润7.28亿元,董事会秘书郑克振明确表示,公司并未就全年业绩发布指引。
从资本市场表现看,尽管公司今年以来已开展40余场调研活动,机构投资者包括南方军工改革灵活配置混合A等基金持续重仓,但股价表现与业绩存在明显背离。截至11月21日,公司股价收于55.09元,动态市盈率达102.76倍。独立董事王美娟在回应投资者关于ROIC(投入资本回报率)降至7.46%的提问时表示,会关注公司财务质量,建议管理层进一步提升效率。
观察公司资金使用策略,财务总监提到在闲置资金使用方面主要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金收益率。这种相对保守的理财方式,与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战略形成鲜明对比。
在国产替代背景下,公司FPGA产品已在通信、工业控制及高可靠领域获得应用,并积极布局智能驾驶等新兴场景。徐烈伟强调公司拥有配套的全流程自主知识产权EDA工具ProciseTM,并将加强与国内EDA软件厂商的合作。这些布局虽然前景可观,但从技术突破到规模效益的转化路径仍然漫长。
面对国际厂商在FPGA市场的专利壁垒,公司通过自主IP布局寻求突破,1xnm新一代制程FPGA及智能可重构芯片方面进展良好。但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公司如何平衡短期盈利能力与长期技术投入,将成为影响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