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微电Q3业绩亮眼,但全年盈利承压
复旦微电于近期召开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披露了公司单季度的强劲增长: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约11.86亿元,同比增长33.28%;归母净利润达1.37亿元,同比大增72.69%。这一数据远超市场对单季表现的普遍预期,尤其净利增速接近翻倍,显示出公司在高毛利产品结构优化方面的成效。财务总监金建卫指出,Q3毛利率提升至58.47%,主要得益于高毛利产品线占比上升。然而,前三季度累计归母净利润为3.3亿元,同比仍下滑22.69%,引发投资者关注。
管理层解释称,利润下滑主因是存货跌价准备增加,以及部分资本化研发项目因供应链和客户需求变化而计提减值或撇销。此外,研发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上升也拖累了净利率表现——尽管毛利率走高,但Q3净利率仅为10.33%,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现金流方面则呈现矛盾信号:应收账款同比增长38.62%,显著高于营收增速;但经营性现金流却同比大增262.26%。对此,公司回应称收入增长带动两者同步上升,并强调已实施分类信用管理以平衡回款与销售。
我怎么看复旦微电的“高增长、低回报”困局?
说实话,看到这份成绩单我是既惊喜又担忧。惊喜的是,复旦微电在FPGA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确取得了实质性突破:1xnm十亿门级FPGA已完成样片测试并小批量销售,配套EDA工具ProciseTM实现全流程自主可控,这在国内厂商中极为罕见。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其SoC+FPGA+NPU融合架构的FPAI芯片,已在智能安检、工业OCR等边缘AI场景落地试用,技术路线具备差异化竞争力。
但我不得不提醒一点:当前公司的ROIC(投入资本回报率)仅为7.46%,低于历史中位数9.81%,而应收账款占利润比例高达360.69%,这个数字实在不容忽视。虽然独董王美娟表示行业对比无重大差异,但从财务健康角度看,若未来客户付款周期进一步拉长,可能对现金流造成真实压力。尤其是研发支出资本化后又被撇销,说明部分项目未能兑现商业价值,反映出市场需求判断或技术转化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我也注意到,明星基金经理董季周近期加仓该公司,机构持仓集中度不低。但股价表现与基本面存在背离,今日主力资金净流出超4300万元,短期趋势处于震荡下行。我认为,市场并非不认可其技术潜力,而是期待更清晰的盈利路径。目前公司资产负债率仅26.66%,资金充裕,若能通过分红或回购增强股东回报,或许有助于稳定信心。
总的来说,复旦微电是一家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企业,它在国产替代关键赛道上的卡位值得肯定。但我希望管理层不仅要“埋头搞研发”,也要“抬头看市场”——如何加快技术变现、优化成本结构、提升资本使用效率,才是决定它能否从“潜力股”走向“绩优股”的真正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