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微电刚刚开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结果很典型:单季度数据亮眼,全年累计利润却在下滑,投资者提问犀利,管理层回应谨慎但信息量不小。
第三季度公司营收11.86亿元,同比增长33.28%;归母净利润1.37亿元,同比暴涨72.69%,扣非后净利也增长了59.22%。光看这一季,堪称高增长科技企业的标准模板。但问题出在前三季度整体——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2.69%。这背后的原因,董事长张卫解释得很清楚:存货跌价准备增加,部分资本化研发项目因客户需求变化被撇销或计提减值。换句话说,前期投入打了水漂,拖累了整体利润。
财务总监金建卫进一步补充,Q3毛利率提升至58.47%(同比+6.22%),确实是高毛利产品线占比上升的结果,说明产品结构优化初见成效。但净利率只有10.33%,大幅下滑,主要受研发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增加以及其它收益减少影响。这也反映出公司在技术攻坚上的持续投入,尤其是在FPGA和AI芯片领域。
说到FPGA,这是复旦微电的核心战场。副总经理徐烈伟透露,公司28nm产品为主力,1xnm十亿门级FPGA已完成样片测试并小批量销售,配套的EDA工具ProciseTM也是全流程自主知识产权。更关键的是,他们推出了SoC+FPGA+NPU融合架构的FPAI芯片,已在智能安检、工业OCR等边缘计算场景落地试用,算力覆盖4TOPS到128TOPS谱系。虽然目前收入占比较小,但方向明确——押注AI边缘推理和国产替代。
我最关注的一点是:这家公司正在从“传统安全与识别芯片”向“高端可编程逻辑+AI异构计算”转型。这种转型必然伴随短期阵痛——研发投入大、资本化项目失败风险高、客户验证周期长。但一旦突破,技术壁垒极高。尤其在当前国际厂商对FPGA技术封锁加剧的背景下,复旦微电的技术积累显得尤为珍贵。
不过,投资者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前三季度ROIC为7.46%,低于历史中位数;应收账款同比增长38.62%,远超营收增速,尽管经营性现金流大增262.26%,管理层解释是收入增长带动回款同步上升,且信用政策分类管理。但作为股东,我仍会关注后续坏账风险和营运效率。
有意思的是,明星基金经理董季周近期加仓,南方基金也组织了调研活动。这说明机构仍在用脚投票,认可其长期成长逻辑。而公司目前资产负债率仅26.66%,现金流充裕,理财以保本型为主,资金优先保障研发——这种稳健风格,在当下浮躁的市场中反而是一种定力。
在我看来,复旦微电不是那种能快速爆发的题材股,而是典型的“硬科技慢牛”标的。它需要时间打磨产品、验证市场、构建生态。如果未来能在7nm以下先进制程取得突破,并实现FPAI芯片规模化商用,那么当前的估值波动,或许只是通往更大空间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