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盟科药业(688373)股价收于涨停板9.71元/股,单日涨幅20.02%。这一强势表现直接源于前一晚公司发布的定增公告:南京海鲸药业将斥资不超过10.33亿元认购盟科药业增发的1.64亿股股票,交易完成后成为持有20%股份的控股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自然人张现涛。
对于一家持续亏损、资产负债率已攀升至59.45%的创新药企而言,这笔10亿级的定增无疑是场“及时雨”。然而,在董事会投票中,董事赵雅超投下了唯一反对票,其对交易的公平性、协同性与募资使用计划明确性提出质疑。
定增方案关键内容
根据定增预案,盟科药业将以每股6.30元的价格向海鲸药业发行1.64亿股普通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0.33亿元。这些资金将全部用于公司日常研发与经营投入,不涉及新的具体建设项目。
此次定增最显著的变化是公司控制权的转移。交易前,盟科药业处于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状态。交易完成后,海鲸药业将持有20%股权,并获得董事会9席中的5席提名权,包括董事长候选人提名权,以及推荐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的权利。

对于2022年8月登陆科创板的盟科药业而言,这是上市后的首次再融资。当初IPO募集资金净额9.6亿元,已使用6.91亿元,投资进度72%。
与时间赛跑的是公司不断消耗的现金储备。2022年至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4亿元、-3.29亿元和-4.47亿元。
董事会内的分歧声音
在9月22日召开的盟科药业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董事赵雅超对多项议案投下了反对票。她的反对理由有三点核心内容:
赵雅超质疑,在存在其他优质且有强烈合作意愿投资者的情况下,公司未进行充分调查、沟通和谈判,无法保证交易公平公允。她进一步指出,海鲸药业在抗感染领域缺乏直接经营经验,主营业务更多集中于非专利药,与盟科药业协同性弱。
此外,赵雅超认为募集资金使用计划过于宽泛,不够具体明确,无法判断募集金额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盟科药业则回应称,管理层已与包括海鲸药业在内的多位潜在意向合作方进行了洽谈和研究,综合评估后认为引入海鲸药业是“目前最符合公司及股东利益的方案”。
海鲸药业究竟是一家怎样的企业?公开资料显示,海鲸药业成立于1991年,以药学研发为驱动,业务涵盖化学制剂、原料药、药学研究服务和CDMO服务等,与盟科药业专注的抗感染领域确实存在差异。
财务数据显示,海鲸药业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86亿元、6.25亿元和6.4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769万元、5952万元和1.04亿元。
未盈利状态下的困局
盟科药业的财务状况凸显了创新药企普遍面临的挑战。数据显示,2022年上市以来,营收增长但亏损持续: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821万元、9078万元和1.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0亿元、-4.21亿元和-4.41亿元。

2025年上半年,盟科药业营业收入6697万元,同比增长10.26%,净利润仍亏损1.39亿元。自2021年产品商业化以来,公司累计营业收入3.44亿元,累计净利润亏损高达14.47亿元。
研发投入是资金消耗的主要原因。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合计达11.32亿元。仅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就达1.1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173.83%。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不断恶化的偿债能力指标。截至2025年6月末,盟科药业资产负债率已升至59.45%,较2022年末的18.91%大幅增长40.54个百分点。公司负债合计4.6亿元,银行借款本金余额共计2.77亿元,货币资金余额为2.69亿元。
盟科药业的主要产品为康替唑胺片(优喜泰),是一种用于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新一代抗生素。《财中社》注意到,公司无生产能力,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全部产品委托华海药业(600521)代工,不利于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
在双方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中,设定了雄心勃勃的收入目标:如市场资源整合顺利,2026年至2028年,盟科药业产品销售收入目标分别为2.6亿元、3.88亿元和6亿元。这一目标对于当前年营收约1.3亿元的公司而言,挑战不小。
截至2025年6月末,盟科药业归母净资产为3.13亿元。公司在公告中坦言:“如仍持续进行大额投入但无法通过商业化利润或外部融资提高公司净资产规模,根据相关规定,公司面临退市风险。”
在9月23日召开的业务进展及战略规划说明会上,创始人袁征宇坦言:“盟科遇到了瓶颈。”海鲸药业实际控制人张现涛则承诺,将利用其商业化资源“为盟科药业进一步打造一个更好的商业化平台”。
董事会的反对票不会改变资本市场的热情反馈,但这场交易最终能否实现1+1>2的效果,仍需时间检验。对于创新药企而言,资本与产业的融合从来不是简单的资金注入,而是战略、资源与执行力的多重考验。
9月24日,盟科药业微跌0.41%至9.67元/股,市值63.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