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A股AI应用端集体爆发,光云科技以20CM涨停引燃市场热情,蓝色光标涨超15%,省广集团、恒银科技、三六零等多股纷纷封板。这场行情并非孤立波动,而是AI应用商业化进程加速的缩影——阿里旗下AI助手“通义千问”App公测仅一周,下载量突破千万,一举超越ChatGPT、Sora等国际明星产品,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AI应用。这一现象级事件直接点燃了资本市场对C端AI落地能力的信心。
从盘面来看,本轮上涨主线清晰:聚焦于已有产品落地、具备真实用户场景的AI应用企业。光云科技作为电商SaaS领域的代表,其“深绘AI”已实现商品图自动生成,“AI客服”也投入商用,正是AI技术在垂直领域深化应用的体现。与此同时,蓝色光标依托AIGC内容生成、省广集团布局营销智能化,均展现出较强的技术变现路径。开源证券指出,谷歌和阿里巴巴凭借云基础设施、模型能力和用户流量,正构建C端AI生态闭环,而腾讯、字节、微软等科技巨头的持续发力,或将推动AI应用进入“黄金时代”。
看到这样的行情,我并不意外。在我关注的企业中,光云科技或许不是最耀眼的那个,但它足够“实在”。它不像一些纯概念股靠叙事驱动,而是真正在为商家解决降本增效的问题。它的核心逻辑是:做电商生态里的“卖水人”,无论平台如何变迁,只要商家还在经营,就有对工具的需求。如今叠加AI赋能,老业务焕发新生机——比如AI设计提升付费意愿,ERP系统切入中大客户提升客单价,这些都是可追踪、可验证的成长点。
但我也保持清醒。光云科技仍面临平台依赖、竞争激烈和盈利难三大挑战。尽管它正积极拓展抖音、拼多多等非阿里平台,但收入结构能否真正多元化,还需财报验证。更重要的是,当前高研发投入下净利润长期承压,若未来无法将收入转化为自由现金流和稳定利润,估值支撑将成问题。所以我更倾向于用PS(市销率)来观察它,而不是盲目追逐短期涨幅。
相比之下,像AI光模块这类硬科技赛道,逻辑更偏向宏观景气度,如中际旭创、新易盛受益于全球算力基建浪潮,确定性更强。而光云科技这类企业,则考验的是管理层的战略定力与执行能力。我对它的期待不高不低:不必成为下一个OpenAI,只要能在细分领域扎稳脚跟,把AI功能嵌入更多商家的工作流,逐步走出“增收不增利”的困局,就值得尊重。
这一轮AI应用的走强,不是炒作尾声,反而可能是商业落地的开端。我愿意相信,那些能把技术变成客户愿意买单的服务的公司,终会被市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