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22 21:30:30 股吧网页版
反腐!炮轰!正名!华熙生物在焦虑什么?
来源:北京商报


K图 688363_0

  近期,A股医美龙头企业华熙生物(688363)的一篇《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文章,将公司送上风口浪尖,也引发了市场对透明质酸和重组胶原蛋白两种原料的讨论。5月21日晚间,华熙生物再度在微信公众号发文对相关问题进行回应。针对透明质酸与胶原蛋白孰强孰弱的问题,华熙生物称目前的证据更多来自透明质酸对胶原蛋白的先导牵引作用。两度发声背后,近年来,市场热点从透明质酸向重组胶原蛋白转移,传统透明质酸企业已不见往日风光,而重组胶原蛋白相关企业股价、业绩双“丰收”。在业绩压力下,今年以来,华熙生物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就在两个月前,华熙生物对“贪腐”下刀,出重手整顿企业管理。

截图来自于华熙生物微信公众号

  再度发声

  近期,华熙生物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对当下“透明质酸过时”等市场观点发起驳斥。5月21日晚间,华熙生物再度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眼前之巅与群山之险——答媒体及各界朋友》,统一回复了市场集中关注的问题。

  某皮肤科专家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透明质酸与胶原蛋白这两种原料是两个不同的物质,但都是皮肤必需的成分,各有生物学特点。针对“华熙生物如何看待重组胶原蛋白”的问题,华熙生物表示,在很多场景下,无法比较透明质酸与胶原蛋白孰强孰弱。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都是人体重要的物质,透明质酸与胶原蛋白的互动,构成了细胞外基质ECM功能的核心,这两个物质形成了信号共生、力学共生、病理共损的三重关系。

  华熙生物进一步表示,获批的三类医疗器械数量能直接说明一个成分在注射后的安全性和技术壁垒。前期华熙生物所质疑的券商研报中,所涉及的企业在医美填充领域并没有获得任何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所以并不具备对医美填充成分技术的评估和宣传条件。

  “华熙生物旗下的透明质酸相关医美注射类产品的三类医疗器械证数量是行业内最多的。从国家药监局的批准数量对比来说,没有任何依据说明重组胶原蛋白的安全性高于透明质酸”,华熙生物如是表示。

  此外,华熙生物提到,全球范围内关于透明质酸在衰老、信号机制、细胞分化等方面的研究和论文证据更多,且目前的证据更多来自透明质酸对胶原蛋白的先导牵引作用。就目前的科研证据等级来看,重组胶原蛋白无论在颜值衰老的管理还是在生命衰老的干预的底层机制上都还没有显示出独木可支的关键地位,已知的证据尚未达到透明质酸目前对衰老管理中的作用证据等级。

  在华熙生物看来,人体内的胶原蛋白和市场上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有差异,两个概念不应该混用,在“华熙生物如何看待胶原蛋白”问题中,仅指通常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人体内的胶原蛋白。该问题不能等同于“华熙生物如何看待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目前市场上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本质依然属于多肽。

  业绩压力

  舆论争锋背后,近年来,重组胶原蛋白概念兴起,相关企业股价一路走高,成为资本市场上新的明星企业。而与之相比,老牌透明质酸企业股价整体出现回落。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股价上,也体现在业绩上。

  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华熙生物营收、净利双降。报告期内实现的营业收入约为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1.74亿元,同比下降70.59%。

  在2024年年报中,华熙生物表示,报告期内公司整体经营成果承压,因管理变革的组织架构升级、薪酬体系变革、咨询公司费用和股权激励费用等超过7000万元,影响了短期损益,但为公司长期发展夯实基础。同时,公司对应收账款、存货、商誉等资产进行了减值测试,对存在减值迹象的相关资产计提了大额减值准备约1.89亿元。

  从公司业务构成来看,华熙生物医美业务发展势头较好。公司原料业务实现收入12.36亿元,同比增长9.47%,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23.06%。公司医疗终端业务实现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32.03%,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26.85%。

  主要拖累公司业绩的是公司收入占比较高的消费品相关业务。受市场竞争加剧、产业周期波动和战略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调整仍在持续。2024年,华熙生物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实现收入25.69亿元,同比下降31.62%,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47.92%。

  今年一季度,华熙生物营收、净利同样出现双降。财务数据显示,华熙生物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0.78亿元,同比下降20.77%;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1.02亿元,同比下降58.13%。

  艾文智略首席投资官曹辙表示,医美行业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医美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行业规范的加强,医美行业的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在投融资专家许小恒看来,未来医美行业规范需通过监管强化、技术赋能、科学引导三管齐下,推动从“流量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企业需在守住技术底线的同时,平衡市场与科研投入,而政策层面则需构建全链条监管生态,保障消费者权益与行业可持续发展。

  高调反腐

  今年3月,华熙生物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董事长赵燕在总裁办公会上的讲话,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

  赵燕表示,2024年公司步入变革调整期,第一阶段公司重点进行了流程的调整,流程调整只是把公司失控的动作纠正过来,暴露很多原来没有暴露的问题,真正的变革是人的变革,现在刚刚开始。

  “鉴于企业管理之前的宽松风气,内部滋生了非常多的问题,今年公司已开始了刮骨疗毒,对于历史问题绝不姑息放纵,所有贪腐人员无论职务高低,必须在3月31日前限时交代问题、提交辞呈。如超过时间未主动交代的,将移交司法部门,不做内部处理”,赵燕如是说。

  这一变革很快就在公司人事调整上有所体现。3月20日,华熙生物公告称,公司正在进行管理变革,为调整管理架构,结合公司战略发展需要,根据《公司法》《公司章程》等有关规定,经公司总经理提议,对部分高级管理人员职务进行调整,同时根据公司经营管理需要,聘任新的高级管理人员。

  华熙生物表示,鉴于刘爱华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退休时与公司签订了返聘合同,现返聘合同将于近期到期,且到期后不再续签。刘爱华不再担任副总经理职务,后续将不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此外,公司正在进行管理变革,为调整管理架构、精简管理层级,公司决定减少非法定要求的副总经理职位数量。徐桂欣与栾依峥不再担任副总经理职务,不再属于高级管理人员序列,但仍然在公司工作,担任业务副总裁。根据公司经营管理需要,聘任汪卉、相茂功担任副总经理职务。

  针对公司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华熙生物方面发去采访函,公司未专门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而是发布了一封《媒体回复》,其中提到,华熙生物本次行动的目的不在于一城一地的争夺,而是防止少数资本与消费市场超级势力的结合、防止少数学术权力与市场准入资源的结合、防止少数人操控信息的基本生态。

  北京商报记者丁宁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