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一家初创公司需要多久才能登陆资本市场?答案正不断被刷新。
截至目前,深圳共有121家企业在成立不到10年内便成功上市,其中A股87家,港股34家。
这份名单并非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清晰地展示了一幅由硬核科技企业共同绘就的“创新生态全景图”,透视着深圳已构建起一套支持企业从“种子破土”到“大树参天”的完整创新创业生态,以“深圳速度”重新定义着科技企业的成长周期。
十年内上市企业的批量诞生
十年,对一家公司来说,是实现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这121家公司名单不难看出,这些上市企业从诞生之初便深深烙上了与深圳城市发展基因一致的科技创新元素,成为深圳在新兴产业浪潮中的先锋力量。
在高端制造与半导体领域,就有一批上市公司攻坚“卡脖子”难题。仅用8年就登陆科创板的中科飞测(688361.SH),专注于高端半导体质量控制设备,在多项半导体质量控制设备关键核心技术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不可或缺的一环。
成立于2016年,同样仅用8年时间便上市的拉普拉斯(688726.SH),进入半导体分立器件设备领域,形成了氧化、退火、镀膜和钎焊炉设备等一系列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完成向比亚迪、基本半导体等知名客户的导入。
在智能硬件与前沿科技领域,不少深圳上市公司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重新定义全球消费市场。今年6月成为“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的影石创新(688775.SH),凭借全景相机、运动相机等智能影像设备,迅速演化成“中国智造”出海的标杆。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影石在全景相机领域已连续六年霸榜全球第一,市占率达到67.2%,这一数字超越了日本理光、韩国三星等老牌竞争对手。
除了智能影像,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科技领域,深圳在企业的“黄金十年”内正批量诞生“第一股”。
奥比中光(688322.SH)机器人视觉业务在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超过70%,为全球机器人安上了“智慧之眼”,成为“3D视觉第一股”。云天励飞(688343.SH)凭借“算法芯片化”能力,在边缘AI领域构建了坚实壁垒,成为“深圳人工智能第一股”。越疆(2432.HK)在中国所有协作机器人公司中排名第一,全球市场份额为13%,成为港股“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速腾聚创(2498.HK)围绕芯片驱动的激光雷达硬件为基础,同时布局人工智能感知软件技术,成为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
当绿色能源浪潮席卷而来,不少公司正引领新能源产业变革,推动新能源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之一。优优绿能(301590.SZ)在今年6月成功上市,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设备核心部件,以其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产品,助力新能源汽车实现快速、环保、安全的电力补能,间接推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领域的快速发展。
此外,从曼恩斯特(301325.SZ)的锂电池应用技术,到盛弘股份(300693.SZ)在电力电子技术的深耕,再到比亚迪(1211.HK)成为中国和全球的新能源汽车龙头,这些十年内就上市的深圳企业无不站在新能源产业变革的最前沿。
这121家企业,不仅是单个企业在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更是共同勾勒出深圳产业结构向技术壁垒高、创新成色足、全球竞争力强的方向进化,通过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用硬核科技诠释了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育苗”又“造林”的生态密码
为何深圳能如此高效地批量孕育并“催熟”科技企业?其背后并非偶然的运气,而是一套细心设计、持续优化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和创新创业生态在系统性地支撑。
早在2022年4月,深圳发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措施,针对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等6个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根据发展中的特别需求,量身定制、发掘、寻找、孵化、培育、扶持壮大的全链条机制,加强个性支撑,让市场主体升得快、运得多、长得大。
深圳的企业梯度培育进一步体现在,对于初创企业,有各类孵化器和创客空间提供土壤;对于具备潜力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则有专门的发现和壮大机制,通过政策倾斜和资源对接,助力其跳跃式发展;对于走向资本市场的企业,深圳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和活跃的创投环境,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而要把初创企业从成长期引入资本市场阶段,就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和耐心资本的陪伴。
针对初创企业的发展阶段,深圳提供的“科创贷”产品帮助上万家科创型中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为企业节省担保费;针对成长期企业,深圳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能提供最高3000万元的担保支持。
除了为企业进行融资担保,深圳还为企业设置政府引导基金。2015年至今,深圳实缴出资超1500亿元,批次设立13只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已累计撬动资本近5000亿元,支持8000多个产业项目,其中超1500家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近600家企业成功上市,是培育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政府引导基金。
正是从层层配套的产业扶持资金,以及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的庞大社会资本,共同构成了支持企业技术攻坚和规模扩张的金融“后盾”,确保了资源能够高效配置给最具潜力的创新主体。
这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规模效应日渐显现。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的数据,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增长18.9%,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6.46%,实现总量和强度居全国大中城市双第二;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93.3%,总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氛围和耐心的资本投资,在深圳,初创型民营企业从设立到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年限为13.35年,比全国速度快1.05年;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需13.25年,比全国快1.71年;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需7.65年和6.83年,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今,深圳已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创新企业开天辟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密度居全国第一。2024年,深圳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9家,总数分别达到1025家和95家,增量均居全国第一、总数均居全国第二。
事实上,121家企业在十年内的集中上市,恰恰是深圳创新生态活力的一个生动注脚。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黄金十年”,更是一座城市通过系统性生态构建,与无数创业者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十年。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再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深圳生态”,深圳正以其独特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展现科技城市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