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马科技与中广核新能源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个看似低调的产业合作,实则暗藏玄机。双方将围绕风电、光伏、光热、抽水蓄能、储能、氢能、水电、燃气、热电联产等多种能源场景,以机器人巡检和无人值守为核心切入点,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的深度落地。更值得关注的是,四足机器人、飞行机器人将作为主要载体,深度融合“具身大模型”这一前沿AI技术,打造精准高效的智能运维解决方案。
四足机器人上电站?这不是科幻
这次合作最抓眼球的,是把原本多见于实验室或特种场景的四足机器人,直接推向了真实复杂的能源现场。想象一下,在风力发电机塔筒内爬行巡检的机器狗,或是穿梭于光伏阵列间的无人机群,配合具备环境感知与自主决策能力的AI大脑——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自动化替代,而是向“具身智能”迈出的关键一步。德马科技显然不满足于做传统AGV(自动导引车)厂商,而是瞄准了工业级智能体的蓝海市场。而中广核新能源作为央企背景的清洁能源运营商,选择与一家科技企业深度绑定,也释放出明确信号:未来的能源系统竞争,不仅是装机容量的竞争,更是智能化运维效率的竞争。
我为什么看好这场合作?
坦白讲,我见过太多“战略协议”最后不了了之。但这一次,我认为有实质性突破的可能。首先,场景足够刚性——新能源电站分布广、环境复杂、人工巡检成本高且存在安全风险,这正是机器人技术能真正创造价值的地方。其次,政策风向也在加速汇聚。就在同一天,国家能源局发布通知,正式启动“人工智能+”能源试点工作,明确提出要打通能源需求方与AI技术供给方之间的信息壁垒,鼓励“揭榜挂帅”。换句话说,德马科技与中广核的合作,恰好踩在了政策引导的节拍上,极有可能被纳入试点项目,获得资源倾斜。
更重要的是,这场合作背后映射的是中国产业升级的真实路径:不是空谈AI,而是让大模型“落地”,让机器人“上岗”。德马科技提供智能载体与算法能力,中广核提供真实场景与行业know-how,这种“技术+场景”的闭环模式,才是AI赋能实体经济的核心逻辑。再结合当前“十五五”规划对智能制造、新型储能、人形机器人等方向的重点布局,这类跨界融合大概率会成为接下来的投资主线之一。
说到底,能源系统的智能化不会一蹴而就,但每一次机器人真正走进电站、每一次AI模型参与决策,都是在为未来的智慧能源网络打地基。这一次,我觉得可以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