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025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2.0》,以“年均新增装机不低于1.2亿千瓦”的明确目标,为中国风电产业划定了未来五年的高增长轨道。与此同时,海内外市场双轮驱动与三季度项目开工旺季形成共振,行业景气度正加速攀升。
分析人士指出,在《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推动的市场化改革红利下,风电行业凭借其成本与发电曲线优势抢占装机份额,三季报将进一步印证行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成效,为“十五五”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明确风电发展目标
10月20日,在北京国际风能大会现场,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电力专委会名誉会长毕亚雄代表中国风电行业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2.0》提出,中国风电“十五五”期间年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1.2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年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1500万千瓦,确保2030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13亿千瓦,到2035年累计装机不少于20亿千瓦,到2060年累计装机达到50亿千瓦。
“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毕亚雄表示,“三北”地区陆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开发量超过75亿千瓦,通过本地消纳与跨区平衡,可提供低成本的电力供应;中东南部陆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开发量超过25亿千瓦,因地制宜集约发展空间广阔;离岸300公里范围内海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开发量超过27亿千瓦,已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阶段。中国风电持续保持高速稳定发展,正进入年均新增装机1亿千瓦以上的新时代。
《宣言2.0》指出,在近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100多个国家提交了新的国家气候行动计划和承诺,超过75%的国家自主贡献设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这表明,可再生能源不仅被国际社会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手段,更被各国认定为能源安全与经济繁荣的基础。
海内外市场双轮驱动
当前,中国风电行业正受益于海内外市场的双轮驱动。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国内,随着海上风电进入招标旺季,行业盈利水平将持续改善,特别是三季度风电项目开工步入旺季,行业有望迎来景气加速阶段,整机、零部件等产业链各环节企业业绩均在持续改善。
而海外市场的增长潜力也日益凸显。三一重能董秘周利凯对记者透露,截至2025年8月底,公司海外新增订单超2GW,在手订单价值超100亿元,预计全年海外交付量大幅增长,2026年海外新增装机将显著提升。
“海外风机订单交付周期比国内长,海外订单的出货交付速度受业主融资成本的影响。”周利凯表示,未来美元利率下降有望提升海外项目投资收益率,加速订单交付进度,海外市场将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增量。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达到21.7亿千瓦,稳居全球首位,其中风电装机5.7亿千瓦、光伏装机超过11亿千瓦,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增长。
国金证券分析指出,随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落地,风电凭借更优的发电曲线及度电成本,有望在未来新能源装机结构中实现更高的份额。
完善政策与创新协同
毕亚雄表示,围绕大基地风电、海上风电、乡村风电等关键领域,《宣言2.0》倡议行业健全管理体系,激发市场潜能。同时,要做好“反内卷”工作,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引导产业回归价值创造本质,坚守质量底线,杜绝低价恶性竞争,严厉打击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宣言2.0》还提出,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体系,围绕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等开展联合攻关。加大对风电科研、示范项目的支持,增加对公共技术研发试验平台建设的投入,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取得突破。
最后,《宣言2.0》建议,应着力完善绿色氢氨醇、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拉动,推动技术加快成熟。加快对以绿电制氢氨醇为代表的多能转换技术的探索与示范应用,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充分发挥风电的聚合效应,将风电的产业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
“风电已经成为最具市场竞争力的电源,以最经济的方式推进能源转型、实现气候目标。”毕亚雄表示,大规模发展风电是保证各国能源安全、实现能源自主、促进转型的重要手段。风电产业链长、辐射范围广,可以拉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全球性先进装备产业集群。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风电装备和服务已经成为促进各国之间贸易合作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