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1 18:42:30 股吧网页版
荣昌生物三季报里的“进”与“困”:业绩亏损与现金流难题待解
来源:理财周刊-财事汇

  高速增长的营收背后,是连续七个季度的环比增长,这家明星药企的亏损大幅收窄,但财务模型的根本性转变仍需时间。

  荣昌生物(688331.SH)2025年三季报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一面是营收强劲增长——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7.2亿元,同比增长42.27%,第三季度单季收入6.2亿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另一面则是公司仍未能摆脱亏损的阴影——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5.51亿元,有息负债高企至21.58亿元,短期偿债能力承压。

  从2008年成立到两款核心产品上市、三次重磅海外授权,荣昌生物用十七年走出了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样本,却在商业化深水区遭遇增长与盈利的失衡、战略与资金的博弈。

  业绩亏损

  今年前三季度17.2亿元的营收规模,较上年同期的12.09亿元大幅增长42.27%,增速较2024年全年的58.54%有所放缓,但单季度表现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6.22亿元,同比增长33.13%。

  支撑营收增长的双引擎呈现差异化表现。自免领域的泰它西普(商品名:泰爱)持续放量,2024年销售额达9.7亿元,成为公司营收主力,2025年前三季度延续增长态势,其干燥综合征、IgA肾病等新适应症的拓展为销售注入动力。而曾创造26亿美元出海纪录的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商品名:爱地希),2024年销售额仅7.2亿元,2025年虽受益于尿路上皮癌前线治疗适应症推进有所回升,但增长动能仍显不足。

  产品结构的变化背后,是市场需求与竞争格局的双重作用。泰它西普作为全球首个SLE双靶点生物药,在自免领域的差异化优势明显,且已纳入医保目录,基层市场渗透率逐步提升;而维迪西妥单抗面临的ADC赛道竞争日趋激烈,同类产品扎堆上市,加上海外合作推进节奏不及预期,商业化进程受阻。

  盈利能力方面,公司呈现“毛利率提升、净利率仍负”的特征。2025年前三季度毛利率达84.27%,同比增加5.66个百分点,这一水平在生物制药行业处于中上游,反映出核心产品的技术壁垒与定价能力。但受研发投入、销售费用等刚性支出影响,净利率仍为-32.02%,虽较上年同期的-95.89%大幅改善,却未能实现盈亏平衡。

  从利润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亏损5.51亿元,扣非归母净亏损5.45亿元。单季度数据更能体现改善态势,2025年第三季度归母净亏损1.01亿元,同比大幅减少65.24%,扣非净亏损9972.67万元,同比下降67.14%。

  费用管控成为盈利改善的重要推手。今年前三季度销售、管理及财务费用合计10.95亿元,三费占营收比例为63.66%,同比下降15.13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的下降尤为显著,从2024年的55.26%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47.7%,再到前三季度的整体优化,反映出公司在销售团队效率提升与渠道管控上的努力。但即便如此,63.66%的三费占比仍处于高位,远超成熟药企30%~40%的行业平均水平,盈利空间仍被大量费用侵蚀。

  现金流与债务承压

  财务结构层面,荣昌生物的资金链紧张问题尚未根本缓解。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为10.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65亿元增长60.95%,这主要得益于2025年5月完成的7.96亿港元H股配售融资。但与庞大的负债规模相比,货币资金的保障能力依然不足。

  公司有息负债达21.58亿元,虽较上年同期的24.86亿元下降13.22%,但有息资产负债率仍高达36.1%。其中,截至2025年9月末,短期借款(10.71亿元)与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3.9亿元)合计约14.61亿元,而货币资金仅10.7亿元,货币资金/流动负债比例为44.72%,远低于100%的安全线,短期偿债压力巨大。

  现金流表现呈现分化。前三季度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39元,同比大幅增长125.1%,上年同期为-1.53元,经营活动现金生成能力明显增强,这与营收增长及回款效率提升直接相关。

  但从历史数据来看,公司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均值为负,2024年更是净流出11.14亿元,长期依赖外部融资支撑运营。

  2025年5月的H股配售募资7.96亿港元,按2025年一季度超6亿元的运营开支估算,仅够支撑数月消耗,资金周转压力可见一斑。

  截至三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1.18%,流动比率为0.96,速动比率为0.73。这些数据表明公司短期偿债压力较大,财务结构有待优化。

  从研发型公司到商业化公司的挑战

  荣昌生物成立于2008年,历经13年研发才迎来首个产品上市。2021年,公司迎来首个收获期:3月,泰它西普在中国获批;6月,维迪西妥单抗获批上市。

  公司董事长王威东曾表示,荣昌生物的战略规划是完成“三个转变”:从研发型公司到商业化公司的转变,从区域化公司到国际化公司的转变,从不成熟的公司到成熟公司的转变。

  从三季报看,公司正朝着这一方向迈进。但这一转型过程充满挑战。2024年,公司销售人均创收约130万元,在科创板生物医药板块中排名靠后。两款创新药主要在核心城市的三甲医院使用,基层医院接受度较低,限制了商业化效率。

  研发效率问题也值得关注。2021年至2023年,荣昌生物研发费用占同期营收比重分别为49.85%、127.19%、120.62%。高研发投入并未带来相应回报,两款核心药物已上市适应症市场空间有限。

  2025年初,公司核心高管何如意离职,进一步引发市场对荣昌生物全球化管线推进能力的担忧。管理层变动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

  公司管理层在三季报电话会议上预计,第四季度将会确认相关BD交易收入,盈利是大概率事件。若此预期达成,将是荣昌生物迈向全面盈利的重要里程碑。

  从产品管线看,泰它西普针对干燥综合征、IgA肾病等适应症的陆续获批,将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测算,国内IgA肾病患者超230万名,存在巨大未满足临床需求。

  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治疗一线尿路上皮癌适应症预计将于2026年年中获批。公司管理层表示会积极参与2025年医保谈判,为2026年放量奠定基础。

  市场竞争方面,泰它西普面临来自GSK旗下贝利尤单抗等产品的竞争。维迪西妥单抗所处的HER2ADC赛道更是有阿斯利康、罗氏等跨国药企布局,竞争日趋激烈。

  国际化是荣昌生物未来的又一看点。2025年6月,荣昌生物与美国VorBio达成关于泰它西普的授权交易,首付款45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41.05亿美元。这一合作体现了泰它西普的全球潜力。

  PD-1/VEGF双抗RC148等管线进展也值得关注。公司管理层表示,将优先推进RC148单用或和化疗联用,尤其是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这一差异化布局可能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点。

  从三季度业绩看,荣昌生物的“长期主义哲学”正在发挥效果。公司预计四季度将确认BD交易收入,并表示盈利是“大概率事件”。资本市场关注的是,这家创新药企能否持续优化其财务模型,向市场证明其不仅有能力研发创新药,更能将创新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对于荣昌生物而言,或许还将持续面临考验。(《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