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生物刚刚宣布作废18万股限制性股票,这事不小,但背后的信号更值得琢磨。
根据公司2025年11月5日发布的公告,荣昌生物(688331.SH / 09995.HK)在11月4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作废部分2022年A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已授予尚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的议案》。具体原因是,有5名原获授B类权益的激励对象因离职,不再具备激励资格,因此其尚未归属的共计18万股限制性股票被作废。与此同时,公司也披露了B类权益预留授予第一个归属期符合归属条件,将有10.611万股进入归属流程。
这并不是荣昌生物第一次作废限制性股票。早在2023年和2024年,公司就曾因类似原因分别作废过部分未归属股份。这说明其股权激励计划在执行上保持了较高的规范性和纪律性——该留的留,该走的清,不搞“人情股”。从制度设计看,B类权益的归属周期是从授予日起24个月后分四期进行,首期归属20%,这也意味着当前正处于激励兑现的关键观察期。
站在公司的角度看,这次作废影响有限。公告明确指出,此举不会对公司经营、团队稳定性或激励计划的持续推进造成重大影响。而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当日股价微跌1.18%,报收96.74元,成交额达6.65亿元,属于正常波动区间,并未引发投资者恐慌。
但我认为,这件事背后透露出的信息比表面数字更重要。一方面,人员流动本是常态,尤其在生物科技这种高研发密度、高竞争强度的行业,核心人才的进出往往牵动战略布局。另一方面,公司能及时按规处理离职人员的未归属股份,反映出治理结构的成熟。尤其是在港股+科创板双重上市背景下,合规透明显得尤为关键。
更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同一天,公司还宣布了B类预留权益首个归属期符合条件。这说明尽管有人离开,但整体激励机制仍在正向运转,新的激励节点如期推进。结合小摩近期上调其目标价至77港元、评级调至“中性”的动作来看,外资也在重新评估荣昌生物的成本控制能力与授权合作带来的盈利改善空间。
说到底,作废股票不是坏事,反而是企业动态管理人才和股权的一种健康体现。只要主营业务不失速,研发管线不断档,这类调整反而能让激励机制更具可持续性。我对荣昌生物的看法是:短期看成本优化,中期看产品放量,长期还得看国际化合作的深度。现在走的每一步,都在为那个更大的局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