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4日,一则关于“奥比中光自研专用芯片及生态中台落地”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这家被称为“3D视觉第一股”的企业(688322.SH),凭借十余年来在底层芯片与全栈技术上的持续投入,正逐步确立其在全球3D视觉感知领域的核心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长城基金、嘉实基金、申万菱信基金等多家头部公募的集中调研中,奥比中光成为共同聚焦的科技标的,进一步凸显其产业价值正被主流资本重新认知。
奥比中光的技术路径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最难但最根本的一条路——自主可控。自2013年成立起,公司便确立了“芯片+算法+光机”三位一体的研发架构,并于次年启动自主芯片设计。截至目前,已成功流片超过10款自研ASIC芯片,涵盖深度引擎、iToF、dToF和结构光专用感光芯片等多个关键品类。2015年,其首颗MX400芯片流片成功,成为中国首款3D深度相机感知计算芯片,打破了微软、苹果等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如今第五代深度引擎芯片已实现大规模量产,支撑起公司在性能优化与成本控制上的双重优势。
依托这套全栈式技术能力,奥比中光构建起覆盖系统设计、光学系统、算法开发到量产落地的完整闭环,并成为全球少数同时布局六大3D视觉技术路线的企业之一。这种广度使其能够灵活适配多元场景: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公司产品进入优必选、智元、天工等一线厂商供应链;在国内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超70%,在韩国商用与工业移动机器人市场更是高达72%。客户名单中不乏蚂蚁集团、OPPO、捷普、贝壳如视等行业龙头,足见其技术认可度。
更值得重视的是其“机器人与AI视觉产业中台”的战略定位。通过将底层能力平台化,奥比中光已为全球超3000家客户和开发者提供支持,推动3D视觉技术向规模化应用演进。与此同时,公司还与英伟达、微软、英特尔等国际科技巨头达成合作,多款产品集成至Jetson平台,全球化布局稳步推进。
说实话,看到奥比中光今天的进展,我并不意外。在我长期观察硬科技投资逻辑的过程中,真正能走远的企业,往往不是靠短期爆款,而是坚持在底层创新上“十年磨一剑”。奥比中光正是这样一个典型——它没有追逐风口讲故事,而是默默把芯片、算法、光机这些“脏活累活”全都啃了下来。尤其是在当前地缘政治复杂、供应链安全愈发重要的背景下,这种全链条自主能力的价值只会越来越凸显。
而且从资本动向看,三大公募基金同步调研绝非偶然。它们看中的不仅是眼前的市占率,更是这家企业在人形机器人、智能制造、AI终端加速普及趋势下的平台级潜力。随着PulsarME450激光雷达等新产品即将推出,其在仓储、割草机器人等新兴场景的应用边界还在持续拓宽。
未来几年,3D视觉作为AI感知世界的“眼睛”,需求必将随机器人产业爆发而快速增长。而像奥比中光这样既有技术纵深、又有生态广度的企业,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站在浪潮之巅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