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生物股东会高票通过外汇衍生品交易议案,引发市场关注。这项原本看似常规的财务操作,在公司当前业务转型的关键节点上,透露出其国际化布局与战略升级的深层意图。
本次股东会现场及网络投票股东共计112人,代表股份约7282.1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7.9%。其中,《关于开展外汇衍生品交易业务的议案》以99.52%的赞成票获得通过。根据公告内容,之江生物及其子公司拟在12个月内开展不超过2000万美元额度的外汇衍生品交易,涵盖远期、掉期、期权等工具,合作机构限定为资质良好、经营稳健的境内大型金融机构。公司明确表示,此举旨在对冲进出口业务中的汇率波动风险,且仅用于套期保值,不涉及投机性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有投资者在现场提出疑问:今年前三季度海外营收仅230余万元的情况下,为何需要如此规模的外汇风险管理?对此,副总经理兼董秘倪卫琴回应称,尽管当前海外收入基数较小,但公司正处在海外拓展的关键阶段,日本等新市场的开拓均采用美元结算,同时也在评估国际并购机会。“外汇衍生品业务是为未来的资金运作和全球化战略做准备。”这一表态揭示了公司未雨绸缪的战略思维——不是为了当下,而是为了即将到来的出海进程铺路。
我其实挺认同这个逻辑的。毕竟,一家曾深度参与全球新冠检测供应的企业,不可能长期困于内需萎缩的局面。如今试剂销量已从疫情高位回落,库存影响基本消化,三季度设备销售收入仅95万元,也反映出行业模式回归常态。在这种背景下,之江生物选择加大研发投入(前三季度研发占比高达46.51%),并推进创新药与类器官平台建设,显然是在主动求变。
特别是他们在类器官领域的垂直整合布局让我印象深刻——自研材料、自产芯片、构建三维细胞模型,不仅能做药物筛选,还能为肿瘤患者提供“药物预筛”服务。这种从底层技术到临床应用的闭环能力,不是简单模仿就能复制的。再加上与三优生物的合作聚焦自动化抗体筛选,虽暂未进入临床阶段,但已在小动物实验基础上推进大动物验证,脚步扎实。
更关键的是,公司账上仍有二十多亿现金,管理层明确表示将围绕主业寻找协同项目,而非依赖外部投资来实现转型。他们计划建立独立的创新药研发平台,这说明之江生物不想只做诊断企业,而是想真正切入生物医药的核心赛道。
在我看来,这次高票通过外汇衍生品议案,表面看是风控措施,实则是信号弹——它标志着之江生物正在从一个周期性的检测产品供应商,转向具备长期成长潜力的科技驱动型生物企业。虽然转型之路仍需时间验证,但方向已经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