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资本市场有个大动作,上海奥浦迈生物科技准备通过发行股份加现金的方式收购资产,还顺带募集配套资金。这事儿引起了上交所的关注,专门发了问询函要求评估机构说明估值合理性。咱们来看看核心争议点在哪。
估值方法之争
这次评估用了两种方法:收益法算出14.52亿,市场法算出14.85亿,最后选了收益法结果。为啥这么选?评估机构解释说,收益法更能反映标的公司澎立生物的未来现金流,特别是它家主营的临床前CRO业务(就是帮药企做药物效果、安全性测试的服务)。市场法虽然也合理,但可比上市公司里真正做同类业务的只有昭衍新药和美迪西两家,样本有点少。
估值暴跌疑云
最扎眼的是,这次交易价14.5亿,比标的公司前三年融资时的估值跌了不少。评估机构给出的解释是:之前融资有市场炒作因素,现在回归理性了。而且最近CRO行业整体估值都在下调,这次定价还算符合市场行情。
预测是否太乐观?
收益法预测里,澎立生物的药效学评价业务增速会比行业平均高。评估机构拿出了在手订单和行业数据来证明:目前订单饱满,而且它家技术比同行强,所以增速预测没毛病。不过上交所还是追问,要求对比历史数据和同行增速,看看是不是吹泡泡。
成本费用藏雷?
预测期的成本和费用也是个焦点。评估机构说,澎立生物的材料费、人工这些成本,还有销售、管理、研发费用,都参考了历史数据,毛利率和费用率跟同行比也算正常。但交易所担心有没有漏算的隐形成本,要求再仔细扒一扒。
折现率暗藏玄机
11.4%的折现率怎么来的?评估机构拆解了无风险利率、市场风险溢价这些参数,说跟同类交易案例差不多。但专业人士都懂,折现率调个0.5%,估值可能就差出几千万,这里面的操作空间值得玩味。
资金处理有争议
还有个技术细节:评估把账上所有现金都算作运营资金,多余的再当回流处理。这种做法是不是行业惯例?非经营性资产怎么划分的?交易所要求评估机构再交代清楚。
总之,这次交易的关键在于:估值方法选得合不合理?预测增速靠不靠谱?成本费用算没算全?这些直接关系到中小股东的利益。评估机构虽然一一作了回应,但有些解释还是略显单薄,需要更硬核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