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董投反对票的并购案背后
奥浦迈生物科技最近因为一起并购案引发了市场关注。公司计划以14.5亿元收购澎立生物100%股权,但这项交易却遭到了独立董事陶化安的多次反对。这位独董认为,公司现阶段"不具备并购的必要性",并在董事会投票中投出了反对票或弃权票。这种罕见的内部意见分歧,让市场开始重新审视这笔交易的合理性。
并购逻辑与质疑声音
奥浦迈主营细胞培养基产品与CDMO服务,而澎立生物则专注于临床前CRO服务。公司希望通过这次收购,打造"培养基+CRDMO"的全产业链布局。管理层认为,这将带来客户资源互补、技术平台协同和海外渠道共享等优势。然而,独董陶化安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这笔交易无助于解决公司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提升培养基产品利润和改善CDMO业务亏损状况。
交易细节中的玄机
这笔交易采用了"差异化定价"模式,不同股东的股份估值从12.3亿到21.8亿元不等。其中,控股股东和管理团队的持股估值较低,但需承担50%的业绩补偿责任;而财务投资人的估值较高,补偿比例则相应降低。这种安排虽然体现了对不同股东贡献的差异化认可,但也引发了市场对交易公平性的关注。上交所此前就曾就这一设计发出问询函。
行业背景下的战略抉择
在当前生物医药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奥浦迈选择通过并购来拓展业务版图。公司CDMO业务虽然已经具备商业化生产能力,但面临着价格下行压力。与此同时,澎立生物的CRO业务也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这种"抱团取暖"式的并购能否真正产生协同效应,或许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投资者该如何看待
这起并购案折生物医药企业在行业调整期的战略选择困境。一方面,通过并购实现业务拓展是常见的增长路径;另一方面,在自身业务尚未完全企稳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收购,确实存在一定风险。投资者在评估这类交易时,或许需要更多关注标的资产的真实质量、协同效应的可实现性,以及管理团队的整合能力。毕竟,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好的故事需要扎实的业绩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