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生物医药行业的一桩并购案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一家主营细胞培养基和CDMO业务的公司计划收购一家撤回科创板IPO的CRO企业,交易金额超过14亿元。但令人意外的是,公司独立董事连续五次在董事会上投出反对或弃权票,这在上市公司中实属罕见。
并购背后的争议焦点
这场并购之所以引发争议,关键在于它能否真正解决公司当前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方面,公司主营的培养基产品需要进一步提升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其CDMO业务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独立董事认为,这次收购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
被收购方主要从事CRO业务,这个领域在国内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更关键的是,其海外业务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让市场对这笔交易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目前交易所已经发出问询函,要求公司就交易定价公允性和战略协同效应等问题作出说明。
产业链上的连锁反应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这笔交易可能带来多方面影响。对于上游供应商来说,如果并购后能够扩大培养基产品的销售规模,相关原料供应商可能会受益。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司现有CDMO业务的产能利用率并不高,这可能限制实际采购需求的增长。
对于下游客户,特别是创新药企来说,短期内可能会持观望态度。并购争议可能导致他们暂缓与被收购方签订长期服务合同。长期来看,关键要看公司能否兑现其承诺的"细胞培养+CRO"一站式服务优势。
在CDMO业务方面,独立董事公开质疑产能利用率问题,这可能会影响客户信心。目前该业务板块的产能利用率仅为30%左右,这让一些专业CDMO服务商看到了争夺市场份额的机会。
市场格局可能生变
这笔交易还可能改变行业竞争格局。专业CRO机构可能会从中受益,因为并购争议期间,客户更倾向于选择业务更专注的服务提供商。同样,国际CRO巨头也可能借机抢占海外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市场份额。
在设备采购方面,如果公司后续确实加强了CDMO业务,生物反应器等设备的采购量可能会增加。但同样受制于当前的产能利用率问题,这种增长可能有限。
投资者需要关注的重点
对于投资者来说,有几个关键指标值得密切关注。首先要看被收购方在并购后的新增订单情况,这能直接反映市场对其服务的认可程度。其次要跟踪公司CDMO业务的产能利用率变化,这是判断业务是否好转的重要指标。此外,相关行业指数的走势也能反映出资金对整个板块的偏好变化。
总体来看,这笔并购交易在短期内给公司治理信誉带来了挑战,中长期影响则取决于业务整合效果。在生物医药这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战略并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来验证。投资者需要保持耐心,密切关注各项业务指标的实质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