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泉技术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于近日举行,引发市场关注。在这场由公司管理层全程参与的交流活动中,董事长兼总经理何军强披露了多项核心经营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5亿元,同比增长35.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4,105.82万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这一表现标志着公司在经历前期投入后进入收获期。会上还提到,智能座舱和控制器业务成为增长主力,其中智能座舱收入同比翻倍,商用车仍是主要收入来源,但乘用车与两轮车领域进展显著。
在业务细节方面,公司透露其前装业务占比超过90%,客户覆盖主流商用车、乘用车及两轮车主机厂。值得注意的是,国标eCall预计将于2027年7月1日起强制实施,覆盖M1和N1类车型,即9座以下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这为鸿泉技术切入乘用车前装市场提供了重要契机。目前公司已获得欧盟eCall认证,海外产品开始出货,技术储备领先。
我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公司证券简称由原来的名称变更为“鸿泉技术”。董事会秘书章旭健解释称,这是为了更准确反映当前四大业务协同发展的真实图景:智能网联、智能座舱、控制器和软件平台开发。过去市场可能仍将它视为一家商用车车联网企业,但实际上,它的产品边界早已拓展。尤其是摩托车仪表进入小规模量产、热管理控制器等新项目定点落地,说明公司在电子电气架构升级趋势中抓住了增量机会。
更让我看好的是其战略布局的清晰性。面对芯片物料成本上升导致Q3毛利率承压的情况,公司并未盲目扩大投入,反而通过加强研发管控使费用同比收敛。研发投入聚焦在乘用车和两轮车领域,正是在为未来2-3年的放量做准备。而软件平台开发业务保持20%以上增速,也显示出其解决方案能力正被更多主机厂认可。
坦白讲,当前股价跌破布林线下轨、BIAS负值较大,短期确实面临压力。主力资金连续五日净流出,行业整体也处于资金撤离状态,这些都不容忽视。但从基本面看,我认为市场可能低估了它的转型进度。单车价值量提升+品类扩张+国标eCall政策窗口期,这三个因素正在形成合力。
我尤其关注2027年国标eCall落地带来的结构性机会。鸿泉已有成熟产品和认证经验,一旦标准实施,有望快速抢占前装份额。再加上车身域控、国七后处理控制器等新产品明年陆续上车,中期成长路径逐渐清晰。虽然现金流指标显示货币资金持续消耗,但我倾向于将其解读为阶段性投入所致。
总的来说,这家公司不再只是“商用车配套商”,而是在向汽车智能化Tier1演进。短期波动或是布局时机,关键是盯紧行业销量变化和新项目兑现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