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在2025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上,合肥硅臻芯片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国内首款基于硅光集成芯片的通用可编程量子计算机。这一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光量子计算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从实验室原型走向可编程、可接入的实用化路径。
这款量子计算机以光子作为量子比特载体,核心是自主研发的集成光子学芯片,包含纠缠光子源、光量子计算芯片和测控系统三大模块,全部由硅臻独立完成设计与开发。设备目前开放4个物理量子比特资源,虽规模尚小,但已能支持中小型量子算法的实验验证。其单比特和双比特量子态平均保真度分别达到99.7%和99.4%,在当前同类光量子系统中处于领先水平,为运算稳定性提供了可靠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该计算机支持可视化编程和云平台访问,用户无需具备深厚的量子物理背景,也能通过接口快速部署算法定制任务。这种“低门槛+可编程”的模式,显著降低了量子计算的应用壁垒,也为后续向金融优化、人工智能、材料模拟等场景延伸打下基础。
硅臻此次的技术突破并非偶然。公司技术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背靠国内量子科研最顶尖的学术资源之一。股东阵容也颇具分量,包括本源量子和国芯科技,前者是国内量子计算整机研发的领军企业,后者则是半导体领域的上市企业,意味着硅臻在量子硬件与集成电路协同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今年5月,公司还完成了由祥峰投资领投的数千万元融资,资金明确用于加速光量子计算系统的工程化落地。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说: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进阶,更是路径选择的清醒。不同于部分企业追求“量子霸权”式的大比特数堆砌,硅臻走的是“可编程+集成化+云服务”的务实路线。他们清楚地知道,现阶段真正的瓶颈不是比特数量,而是如何让量子计算机真正被用起来。把系统做稳、做可访问、做低成本,才是推动产业化的关键。
而且选择硅光集成这条路本身就很有远见。硅基光子学与现有CMOS工艺兼容性强,未来更容易实现大规模制造和系统集成,比传统光学平台更具备工程放大的潜力。虽然目前只有4个量子比特,但架构清晰、扩展性明确,反而让我觉得更有长期价值。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4量子比特距离解决实际复杂问题还很远,纠错机制、算法适配、系统稳定性都需要持续迭代。但至少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晰的方向:从“能运行”到“能使用”,再到“能推广”。如果硅臻能保持这样的节奏,下一步推出更高比特数的可编程系统,或许真的能在特定行业应用中率先跑通商业模式。
这台机器本身可能还不起眼,但它背后的思路,值得整个国产量子赛道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