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一碰到火就会缩回,这体现了人身体内部的高效协调“通信”——神经元快速通过神经传递信号至大脑并做出反应。机器人具备“大脑”“肢体”的同时,也需要“神经系统”,即通信系统来传递信号。这套系统不仅用来协调大脑和四肢,也用来和外部世界交流。
随着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迅速发展,EtherCAT这一用于传统机械臂中的通信技术,开始成为机器人本体内关节之间通信的首选技术。
近日,创耀科技董事长谭耀龙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先进通信、AI与机械技术的结合下,工业生产将是具身智能最先落地、市场最广阔的领域之一。“超级工人”将重塑未来的无人工厂,也将催生全新的全产业链机遇。
具身智能呼唤“超级通信”
今年3月18日,创耀科技与豪森智能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具身智能工业通信技术发展,聚焦具身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共同引领具身智能行业发展。
豪森智能是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设备集成供应商,这一合作表明工业场景是创耀科技切入具身智能的方向。谭耀龙说:“我认为具身智能真正开始替代人工的领域可能并不是消费类场景,而是工业场景,尤其是在工人无法去、不愿去的恶劣场景中。”
他认为,工业领域的具身机器人不应被视为突然出现的产品,而应归为自动化生产设备的一种,其特殊之处是具备了拟人化的AI思维,拥有视觉系统,并且具备移动能力,甚至更复杂的行动能力。
“通信对于工业领域的具身智能来说至关重要。”谭耀龙介绍说,作为一个移动载体,外部需要通过各种无线通信手段保持对机器人的控制。然而,在工业生产场景中,常常存在高磁、高压等条件,通信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如何在全场景下实现无缝连接是具身智能走向工业应用的重要挑战,也是当前通信技术的新攻关方向。
在“超级通信”“超级AI”等技术融合的加持下,具身机器人可能成为工业场景中的“超级工人”,完成传统工人难以实现的任务。比如,传统工人需要查看仪表数据来掌握生产信息,而具身机器人可能巡视一圈,通过无线信号就将所有数据信息传输到它的“大脑”,进而据此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无人工厂的效率,实现更高的生产效能。
在谭耀龙看来,从商业化的角度看,专注于工业领域可以更快地为公司创造商业价值,支撑公司持续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工业领域的客户门槛较高,对可靠性要求极高,属于慢热型客户。一台具身智能设备可能价值二三十万元,不能容许任何一个微小配件出现问题影响整个设备。这也更有利于我们与合作伙伴和客户建立深层次的绑定关系。”谭耀龙说。
具身智能催生全产业链机遇
“未来,在无人工厂等场景中的具身智能,全球市场规模可能达到每年数亿台。”谭耀龙预计,目前国内具身智能厂商数量实际上已经超过海外厂商,供需两旺,人形机器人等有望在中国最早实现批量化生产和大规模商用。
如此庞大的市场意味着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独立完成整个产业链的生产。具身智能产业链将不断延伸,催生出更多配套行业、公司,涵盖芯片、零部件、整机制造及应用开发等领域,从而创造出大量的市场机会。
创耀科技成立了一只2.5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专注于对外部企业的投资。投资方向涵盖光通信、电通信、机器人等领域。
谭耀龙透露,在创耀科技与一些机器人厂商的合作中,已有厂商提出合作需求,希望能共同成立一家专注于机器人零部件的公司。
谭耀龙表示,这意味着未来可能会出现专门生产不同机械手臂或其他执行工具的公司。这些工具属于消耗品,需要定期更换,因此会催生出相关生产厂商。行业的细分化、标准化将有助于其整体发展,让产业链公司都可以凭借标准化产品获得市场机会。
国内通信芯片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创耀科技最初专注于运营商芯片领域,主要涉及家庭接入相关的芯片研发。随后进入国家电网领域,从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入手,逐步研发出支持无线与有线双模的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并持续跟进国网标准的演进,在国网通信领域扎根。四年前,创耀科技进一步拓展业务,进入工业通信和消费类小无线通信领域。
“通信技术和芯片本身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利用这一优势,我们将通信技术与各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在不同应用方向上深耕细作,持续打造出‘爆款’产品,实现商业化的成功。”谭耀龙说。
在行业规模和影响力方面,海外知名芯片厂商至今仍超过国内大部分厂商。一方面,前者拥有更深厚的技术积累,博通、高通等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在专利等方面设置了诸多保护,维护技术壁垒;另一方面,凭借过去的积累,在新兴技术出现时,这些公司又会迅速建立起新的技术门槛。
谭耀龙说:“差距就意味着国内通信芯片公司未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随着国内芯片制造、设计技术的成熟和完善,国内芯片公司可以利用市场及成本优势,不断扩大份额,凭借更高的性价比赢得客户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