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最新研报明确指出:看好寒武纪2026年进入业绩放量期。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就在近期,寒武纪刚刚完成一笔近40亿元的定增募资,全部投向“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和“软件平台”项目。结合公司三季度业绩延续高增长、多地设立子公司推进研发协同等动作,国产AI算力的“突围时刻”可能真的不远了。
这笔定增总额约39.85亿元,发行价高达1195.02元/股,是A股少见的高单价定向增发案例之一。资金已设立专项账户,并与中信证券及商业银行签订监管协议,确保专款专用。募投主体扩展至上海、深圳、安徽、西安四地,显示出寒武纪在构建全国性研发与产业化网络上的战略布局意图。其核心目标很清晰:打造能支撑大模型训练的NPU芯片体系,补齐国产算力在高端AI场景下的短板。
当前,国际高端GPU仍面临供应不确定性,而国内对自主可控算力的需求持续升温。寒武纪此举被视为“押注AI大模型时代”的关键落子。从产业链角度看,这类高端芯片的研发不仅带动上游半导体设备、EDA工具、先进封装等环节需求,也为下游数据中心、云计算企业提供了摆脱海外依赖的可能性。尽管FPGA等架构短期内仍有灵活性优势,但在特定AI推理与训练场景中,NPU有望实现部分替代。
我一直在关注国产芯片的发展节奏,说实话,过去几年对寒武纪的声音两极分化严重。有人觉得它是“烧钱大户”,研发投入巨大却迟迟未见规模化盈利;但也有一批专业资金始终没有撤离——融资余额维持高位,ETF资金呈净流入趋势,说明机构对其长期技术积累仍抱有信心。
在我看来,现在评价寒武纪是否成功还为时过早。真正的考验在于两点:一是新一代NPU芯片能否如期流片并达到预期性能;二是市场能不能接得住这些产能,尤其是国内主流云厂商和AI大厂是否愿意采用。如果2026年真能实现收入放量,那不仅是寒武纪的转折点,更是整个国产算力生态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信号。
当然,外部环境风险也不容忽视,比如高端制造设备的进口限制是否会加剧。但至少目前来看,在政策支持与产业需求双重驱动下,寒武纪已经把牌亮了出来。这场“中国版英伟达”的竞赛,才刚刚进入最关键的赛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