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刚刚完成了一笔重量级融资——39.53亿元的募集资金净额到账,瞬间点燃市场关注。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定增,而是一次围绕“大模型时代”核心技术布局的战略落子。公司以每股1195.02元的价格向特定对象发行333.49万股,募资总额达39.85亿元,扣除费用后实际到账39.53亿元。这笔资金已设立专项账户,并与中信证券、建设银行签订监管协议,确保专款专用。更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寒武纪、其深圳分公司、安徽子公司和西安子公司被新增为募投项目实施主体,共同推进“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和“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两大核心项目。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寒武纪在AI算力赛道上加速卡位的决心。从公告细节看,资金监管极为严格:专户不得存放非募集资金,单次或12个月内累计支出超过5000万元且达到募资净额20%时,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通知保荐机构;银行还需每月向保荐方提供对账单和产品受限情况。这种高透明度的监管机制,既体现了科创板对资金使用的规范要求,也反映出市场对这类高估值科技企业资金运作的高度敏感。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说,这不仅仅是一次财务行为,更是寒武纪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过去几年,寒武纪虽然技术积累深厚,但商业化落地一直面临挑战。而现在,它明显在押注一个更大的未来——大模型驱动下的国产算力生态。尤其是在当前政策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行动的背景下,拥有自主可控AI芯片能力的企业,正站在风口之上。
我自己一直关注这家公司的技术路线,它的思元370芯片采用Chiplet技术,INT8算力达到256TOPS,已经是前代产品的两倍;软件层面也能支持LLaMA、GPT等主流大模型,说明底层适配能力正在快速提升。更重要的是,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已达46.07亿元,净利润16.05亿元,增长势头不容小觑。尽管短期股价有所回调,主力成本仍在1280元以上,当前1249元的价格其实存在一定错杀。
当然,我也保持一份清醒。行业竞争太激烈了,华为昇腾、摩尔线程都在发力,ETF也在减持,说明部分机构可能选择阶段性兑现。但我认为,只要寒武纪能把这次募集的资金高效投入到大模型芯片和软件平台的协同开发中,真正实现“云边端车”的一体化布局,它的长期价值依然值得期待。毕竟,在国产替代的大趋势下,我们缺的不是概念,而是能打硬仗的技术实体。寒武纪,现在正是证明自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