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刚刚完成了一笔堪称重磅的资本动作——向特定对象发行333.49万股,每股价格高达1195.02元,募集资金总额达39.8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实际到账净额为39.53亿元。这笔资金已设立专项账户,并与保荐机构中信证券、中国建设银行北京中关村分行签署了三方或四方监管协议,确保专款专用。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募投项目“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和“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新增了上海寒武纪、其深圳分公司、安徽寒武纪、西安寒武纪四家全资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分别开立了共计8个募集资金专户。
这一系列操作看似是程序性公告,实则透露出关键信号:寒武纪正在系统性地扩张其研发与产业落地能力。将募投项目下沉到多个区域子公司,意味着公司不仅在资金层面获得支撑,更在组织架构上完成了对大模型算力生态的战略布局。尤其是在当前AI芯片竞争白热化、国产替代需求迫切的背景下,这种“总部统筹+多地协同”的模式,有助于加快技术迭代节奏,提升对地方政府资源和区域产业链的整合效率。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说,这笔募资来得正是时候。从财务数据看,寒武纪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过23倍,归母净利润增长超3倍,说明市场需求已经打开,尤其是云端AI芯片的放量非常明确。但高增长也带来巨大投入压力——先进制程研发、人才争夺、生态构建哪一项都不便宜。这时候能以接近1200元/股的价格完成定增,既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其技术路线的认可,也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不过我也保持一份冷静。尽管业绩亮眼,但近期主力资金呈净流出状态,几大主流ETF也在减持,说明部分机构可能选择在高位兑现收益。再加上公司目前收入几乎全部依赖云端产品线,边缘端和IP授权尚未形成规模,业务结构依然偏单一。这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车,动力很强,但底盘还需要加固。
在我看来,寒武纪的核心价值不在于短期股价波动,而在于它是否能在英伟达主导的生态之外,真正建立起一条高效、可控的国产AI算力路径。它和摩尔线程走的是不同路子——一个专注AI加速,一个追求全功能GPU,二者更多是互补而非厮杀。这场国产算力的突围战,需要的不是单一冠军,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寒武纪现在的每一步,都在试图成为那个生态中的关键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