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刚刚干了件大事:39.53亿到账,布局全面升级
寒武纪(688256.SH)完成定向增发,募资总额达39.8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39.53亿元。这次发行价格高达1195.02元/股,共发行333.49万股,全部面向特定对象。这笔资金已于2025年9月26日到账,并由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完成验资。
更关键的是,2025年11月21日,公司正式宣布设立募集资金专项账户,并与保荐机构中信证券、中国建设银行北京中关村分行签署了《四方》或《五方监管协议》,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此次新增的实施主体包括上海寒武纪、深圳分公司、安徽寒武纪和西安寒武纪,将共同推进“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和“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项目”。
这些动作意味着,寒武纪不仅拿到了钱,还迅速完成了资金监管架构的搭建,为后续大规模研发投入铺平了道路。
我看这波操作:不只是圈钱,而是战略卡位
说实话,看到这个数字我并不惊讶——39.53亿的净募资额,在当前科创板市场中属于重磅级别。但真正让我觉得有深意的,是它把资金实施主体分散到上海、深圳、安徽、西安四个地点。
这显然不是简单的财务安排,而是一次全国性研发与产业落地的战略布局。上海和深圳本就是AI与半导体资源密集区,引入安徽和西安,则明显带有响应国家“东数西算”、推动中西部科技基建的意图。而且从公告来看,这两地子公司已是全资控股,控制力强,执行效率高。
再看资金用途:“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和“软件平台”——这两个方向太精准了。现在整个行业都在拼大模型推理效率和训练成本优化,谁能在能效比和软件生态上领先一步,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寒武纪坚持走ASIC专用架构路线,不像某些企业盲目对标GPU全能化,反而在AI推理场景中建立了独特优势。
从数据看信心:主力资金在悄悄进场
尽管今日股价报收1249.00元,下跌5.54%,看似疲软,但资金面信号很积极:五日主力净流入达3.28亿元,占流通市值比0.06%,说明有长期资金正在逢低吸纳。虽然短期受制于市场情绪和获利盘回吐,但趋势量能显示“温和放量”,并非恐慌性抛售。
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23倍,净利润增长超3倍,基本面已经发生质变。如今再添近40亿现金储备,研发弹药充足。只要大模型商用进程持续推进,寒武纪作为国产AI算力核心标的,中期逻辑依然坚实。
我认为,这次募资不仅是资本动作,更是对中国智能算力自主化进程的一次加码。寒武纪没有选择盲目扩张产品线,而是聚焦主航道,这种定力,在当下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