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刚刚完成了一笔39.53亿元的巨额融资,这笔钱不是小数目,直接砸向了“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和“软件平台”两大项目。公司这次发行了333.49万股,每股定价高达1195.02元,募集资金总额接近39.85亿元,扣除费用后净额为39.53亿元。资金已经到账,并由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完成验资。更重要的是,寒武纪不仅设立了专项账户,还与保荐机构中信证券、建设银行北京中关村分行签署了三方乃至五方监管协议,确保资金用途透明合规。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募投项目的实施主体也做了扩展——新增了四家子公司:上海寒武纪、其深圳分公司、安徽寒武纪、西安寒武纪。这几家单位分别开立了专户,用于具体执行两个核心项目,每个项目在不同主体下都设有独立账户,总共设立了8个专户。这种安排既体现了资金管理的严谨性,也反映出寒武纪正在全国范围内系统性地布局大模型算力生态。
看到这个动作,我第一反应是:寒武纪真的在憋一个大招。
作为长期关注国产AI芯片发展的观察者,我一直认为寒武纪走的是一条“深水区”路线——不碰消费级市场,也不做通用GPU,而是专注在AI训练和推理的专用架构上。它不像摩尔线程那样试图兼容CUDA生态、打入游戏市场,它的目标很明确:成为大模型时代的底层算力支柱之一。而这一次募资,几乎全部押注在“芯片+软件”双平台建设上,说明它正在从单一硬件供应商,向全栈式AI基础设施提供商转型。
而且你看它的布局节奏——上海、深圳、安徽、西安,四个地点覆盖了长三角、珠三角、中部科创走廊和西部集成电路重镇。这不是简单的子公司设立,更像是在全国构建研发-制造-落地的应用网络。尤其是西安和合肥(安徽)近年来在半导体人才和政策支持上有明显优势,寒武纪把资源投到这里,显然是冲着长期竞争力去的。
当然,高投入也意味着高期待。目前寒武纪股价虽然维持在千元以上(最新价1249元),但市值波动较大,市场对它的盈利周期始终存疑。不过从战略角度看,现在正是抢滩大模型算力的关键窗口期。英伟达封锁未解,国内大厂自研模型层出不穷,谁能在工具链、能效比、集群调度上率先突破,谁就有可能站上高地。
所以在我看来,这笔39.53亿不是救命钱,而是一张通往下一阶段的入场券。寒武纪没想着弯道超车,它选择的是凿山开路。这条路很难,但一旦打通,价值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