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突然取消监事会,公司治理大调整
寒武纪刚刚扔出一枚重磅消息:拟取消监事会,并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接手其职权。这一变动出现在公司即将召开的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的议程中,时间定在11月27日。除了这项极具争议的治理结构调整,会议还将审议董事会换届选举、修订《公司章程》及多项议事规则,同时因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注册资本将从4.18亿元增至4.22亿元。
更具体来看,新一届董事会候选人名单也已出炉——陈天石等5人被提名为第三届非独立董事,胡燏翀等3人为独立董事。陈天石作为公司创始人和技术核心,继续留任并不意外,但整个监事会的“退出”则引发了市场对治理结构透明度的讨论。根据现行《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通常设立监事会作为监督机构,而寒武纪此举若获通过,将成为A股科技公司中较为罕见的“无监事会”案例。
我怎么看这次变局?
说实话,看到这个公告的第一反应是惊讶,但细想又在情理之中。我翻过那份将寒武纪与茅台、海安集团对比的分析报告,里面提到一个关键点:寒武纪2025年动态PE高达281.7倍,远高于传统龙头,估值泡沫风险不容忽视。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每一步动作都会被放大审视。
我认为,取消监事会本身未必是坏事,关键在于替代机制是否足够独立和有效。审计委员会若能真正发挥制衡作用,且成员具备专业性和独立性,理论上可以提升决策效率。但对于一家仍处于高投入、高亏损阶段的AI芯片企业来说,削弱内部监督层级,多少让人捏一把汗。
尤其是当前股价高达1332元(最新价),成交额超56亿,投资者情绪明显偏向乐观甚至激进。这个时候调整治理结构,更像是为后续资本运作铺路——比如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推进更大规模的研发融资。但我也必须说,高成长性的故事讲得再好,也不能以牺牲公司治理的稳健性为代价。
回看那份对比分析,它把寒武纪定义为“高成长伴随高风险的科技先锋”,我觉得非常准确。投资者追捧的是它在AI算力爆发下的国产替代潜力,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类企业的不确定性不仅来自技术路线和市场竞争,也可能藏在一次看似平常的制度修订里。
所以我的看法很明确:支持创新,但不盲从变革。寒武纪这步棋走得大胆,但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审计委员会权责边界、履职保障的具体说明。否则,市场的短期热情,可能掩盖不了长期治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