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我一看就明白,典型的“纸面富贵”变“真金白银”之后的反噬。寒武纪和前CTO梁军这42.87亿的劳动争议,表面是个人恩怨,实则是整个科技圈股权激励机制的“定时炸弹”被引爆了。
梁军是谁?华为海思出身,麒麟芯片的架构师级人物,2017年加盟寒武纪时,那可是带着技术光环来的。他主导推出了首款7nm训练芯片,还把寒武纪NPU塞进了麒麟970,这份功绩摆在这儿,没人能抹掉。可现在,双方对簿公堂,一个要赔42.87亿,一个说你签了协议就得认,闹得不可开交。
关键在哪?就在那份《持股计划》。梁军2019年签的这份文件,白纸黑字写着:锁定期离职,股权按成本价加利息回购。他2022年走的时候,股价才六七十块,公司按5.26万加利息算回购价,听起来是有点“杀熟”,但合同在那儿,此前两次诉讼他也败了,司法已经认定他知情且同意。
但他这次换了个打法——打劳动争议。把股权激励说成是“劳动报酬”,说公司没提供劳动条件,自己是“被迫离职”。这招很聪明。劳动法对劳动者保护更强,举证责任也更偏向员工。而且,他翻出2017年的《入职意向书》,说里面承诺的股权就是工资的一部分。可问题是,后来的《持股计划》已经覆盖了之前的约定,生效裁决也说了,后续文件优先。这条路,法律上走得通吗?难。
42.87亿这个数,按372元/股算出来的,那是2024年的高点。现在寒武纪股价1346块,那批股权市值都快155亿了。讽刺的是,公司刚在2025年三季度扭亏为盈,净利润5.67亿,前三季度总共才赚16亿。这一笔索赔,顶人家两年多的利润。你说资本市场不反应?公告一出,股价立马跌了两个点。
但这事儿最值得琢磨的,不是谁输谁赢,而是“金手铐”怎么变成了“地雷阵”。科创企业靠人,尤其是顶尖技术人才,股权激励几乎是标配。可一旦设计不周,条款模糊,等到公司一飞冲天,当初的激励就成了纠纷导火索。梁军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回报,公司觉得你违约就得按规矩来。两边都没错,但结果却是双输。
业内早有提醒,这类激励必须闭环设计,离职情形、回购价格、估值调整机制都得写清楚。别等事来了才想起来补窟窿。现在寒武纪市值5600多亿,正是冲刺的关键期,却要分心应付这场官司,精力、声誉、管理成本全被拖住。而梁军,即便最后拿到几千万和解,职业生涯的烙印也洗不掉了。
说到底,这起诉讼敲的是一记警钟:再好的人才绑定机制,也得建立在清晰、公平、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契约之上。否则,今天的“共患难”,明天就可能变成“同归于尽”。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