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一出,我第一反应是:好家伙,42.87亿的劳动争议索赔?在中国资本市场,这数字砸下来,连水花都不止是涟漪,简直是海啸。寒武纪前CTO梁军这一招“最后一搏”,把一家刚从多年亏损里爬出来、股价飙到1346块的“AI芯片股王”直接推上了风口浪尖。
说白了,这案子表面是劳动纠纷,内里其实是两份文件的生死对决——一份2017年的《入职意向书》,一份2019年的《持股计划》。梁军想用前者翻盘,主张股权激励属于劳动报酬,得按市场价赔;但问题来了,法院和仲裁机构早就在之前两次诉讼里明确认定:你签了后面的《持股计划》,就得受它约束。那份5.26万元本金加5%利息的回购条款,法律上站得住脚。现在他又绕开民事合同,转头打“劳动争议”的牌,这条路能走通吗?我看悬。
更关键的是,他拿来做索赔依据的那个42.87亿,也不是当前市值,而是按2024年最高372元/股算出来的。可眼下寒武纪股价都快1350了,对应那1152万股,市值逼近155亿。他不争所有权,反而要赔损失,逻辑上本身就有点拧巴。中国政法大学的刘斌教授也说了,如果法院最终判他股权该被回购,那就没损失可言;要是不支持回购,那他还拿着股份呢,也不需要赔偿。这么一拆解,这42.87亿的请求,确实难有支撑。
但也不能说这事儿没影响。寒武纪刚在2025年三季度扭亏为盈,单季赚了5.67亿,前三季度利润加起来才16亿出头。梁军这一告,索赔额是公司三年利润总和的两倍还多。哪怕公告说“预计对本期利润无影响”,资本市场还是敏感得很——消息一出,股价立马跌了两个多点,成交额还在高位晃荡,说明资金心里有疙瘩。
有意思的是,这场拉锯战背后,其实是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撕裂。梁军在华为搞过麒麟芯片,到了寒武纪又是主导思元系列的核心人物,技术底子没得说。可2022年走人时,双方分歧就摆在那儿:一个想冲产品落地抢窗口期,一个还想深耕技术。如今公司靠着AIGC算力需求爆火,业绩飞天,股价登顶,昔日功臣却在体制外另起炉灶拿了小米、蔚来投资,回头再打官司讨说法——这剧情,像不像一场迟到的博弈?
现在最关键的“回购案”还没判,一旦法院支持寒武纪,梁军手里的股权就得按几万块交出去。这场42.87亿的诉讼,更像是他在彻底失去筹码前的最后一击。至于结果如何,司法自有裁量,但有一点我看得很清楚:再大的技术光环,也得落在契约的纸上才算数。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