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经十东路的工业园区内,一座外观呈巨大方盒状的建筑正在重新定义人工智能的生产方式。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作为国内首个同类设施,通过九大单元、75道工序、180套工具的标准化流程,将数据加工成质量稳定、成本下降、交期缩短的AI模型。上千台服务器昼夜不停地提供算力支持,调优工具、标引工具等数十种软件工具持续迭代,近百人研发团队实时优化生产流程——这种集约化模式正在将AI模型生产推向工业化时代。
观察这座工厂的运作模式,可以发现其成功关键在于系统性优势的构建。正如浪潮集团执行总裁肖雪所言,硬件、软件、云计算服务的三轮驱动缺一不可。这种思路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律高度契合:从中央处理器到图形用户界面,从操作系统到应用软件,任何划时代的技术突破都依赖于多个领域的协同进化。在模型工厂中,客户服务中心将需求拆解为具体任务,产品工程中心确定实施方案,模块化管理的柔性流水线确保每个订单都能获得个性化工序。
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实际效果已经在多个行业得到验证。在济宁的山东经典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印刷行业大模型帮助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近20%,原辅材料损耗降低10%。在药物研发领域,科研智能体能够高效提取靶点信息、病症等关键要素,显著加速研发进程。甚至面向消费者的定制化AI产品也已下线,通过大模型生成、计算机视觉和声音克隆技术实现特定人物的数字化重现。
将视线转向AI芯片领域,寒武纪的技术发展路径呈现出另一种创新范式。从2014年的DianNao架构到2025年的Cambricon-SR,十篇关键论文勾勒出这家公司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完整轨迹。早期研究专注于验证专用硬件加速器的可行性,DaDianNao展示了面向数据中心的多芯片设计思路,ShiDianNao则开创了将计算单元靠近传感器的边缘AI设计理念。
2016年提出的Cambricon指令集架构成为寒武纪技术护城河的起点,这套专门针对神经网络的指令集让开发者能够像为CPU编程一样为AI芯片编程。随后的Cambricon-X针对神经网络稀疏性进行优化,Cambricon-Q为量化训练算法扫清硬件障碍,最新的Cambricon-SR则通过算法与硬件协同设计,在神经场景表征任务上实现了相比A100 GPU的1259倍加速。
两家企业的发展路径虽然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趋势:人工智能产业正在从技术探索阶段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浪潮通过工厂化模式降低AI应用门槛,寒武纪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提升算力效率。在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下,这种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正在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智能体工厂和训练场等新设施的建设,AI生产的工业化进程还将继续深化。而寒武纪在应对NVIDIA的CUDA生态和华为昇腾全栈解决方案的竞争时,其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技术积累能否转化为完整的商业生态,将是决定其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在这个算力需求爆炸式增长的时代,最强大的AI竞争力并非单纯来自算力堆砌,而是源于对应用算法的深刻理解和全栈式优化能力。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