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半导体股集体上涨,寒武纪领衔爆发,牛散章建平逆势加仓的消息点燃了今日市场热情。这场科技股的反弹并非偶然——背后是业绩兑现、政策催化与资本布局三重动力的共振。
今天上午,半导体产业链全线走强,源杰科技涨超14%,长光华芯涨逾11%,士兰微一度触及涨停,而备受关注的寒武纪涨幅超4%。更引人注目的是,根据最新披露的股东数据,知名“牛散”章建平在二季度基础上进一步增持寒武纪32万股,持股比例由1.46%升至1.53%,稳居第五大流通股东之位。与此同时,寒武纪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收达46.07亿元,同比增长2386.38%;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实现同比扭亏。单看第三季度,营收17.2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3倍,净利5.67亿元,同样大幅转盈。这一连串爆炸性数字,标志着公司已连续四个季度盈利,正式迈入商业化收获期。
国产算力崛起的真实信号
看到这份财报时,我第一反应不是惊讶,而是验证。早在年初我就关注到,随着海外对高端AI芯片出口限制加码,国内云厂商和大型数据中心开始系统性转向国产替代方案。寒武纪的产品已在运营商、金融、互联网等多个关键领域落地部署,并与商汤、DeepSeek等头部AI企业达成合作。这不再是“概念”或“试点”,而是真金白银的订单兑现。
再加上工信部近期推动“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明确要求2027年前大规模部署400Gbps以上高速光传输系统,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已是政策定调。中原证券也指出,1.6T光模块将在2025年下半年逐步放量,整个AI算力链需求维持高景气。
章建平为何此时出手?
说实话,我对章建平这次增持并不意外。这位资深游资向来擅长捕捉产业拐点。他在寒武纪尚未爆发前悄然进场,说明其判断逻辑并非短期炒作,而是基于对公司技术壁垒、客户结构改善以及行业趋势的深度认知。尤其是在当前机构普遍追逐稳定红利资产的背景下,他敢于重仓高估值科技股,恰恰反映出一种逆向思维:当多数人还在犹豫国产AI芯片能否真正落地时,他已经看到了商业闭环形成的临界点。
当然,我也清楚这其中的风险。群益证券就曾提示寒武纪估值偏高,且存在客户集中度问题。但我认为,在一个技术主导、政策驱动、需求井喷的赛道里,短期估值波动不应掩盖长期成长逻辑。高盛给出2104元目标价的背后,是对中国AI算力自主化进程的坚定押注。
说到底,这一轮半导体上涨不只是情绪反弹,而是国产替代从“能做”走向“用好”的真实写照。寒武纪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