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刚刚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的成绩单: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一举扭亏为盈,营业收入达46.07亿元,同比暴增超过23倍。这一数据不仅远超市场预期,也标志着这家国产AI芯片企业正式迈入盈利兑现期。
从具体季度来看,今年第三季度单季营收17.2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332.52%,但环比微降2.4%;净利润为5.67亿元,扣非后仍达5.06亿元,连续四个季度保持盈利。公司解释称,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AI应用加速落地和市场持续拓展。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计入的政府补助合计1.72亿元,其中Q3为5360万元,虽有一定政策支持成分,但主营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仍是核心驱动力。目前公司毛利率稳定在55.29%,资产负债率仅10.12%,财务结构健康。
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股东结构的变化。截至三季度末,“牛散”章建平继续加仓,持股总数达640.65万股,占总股本1.53%,跃升为第五大股东,按当时股价计算持股市值近80亿元。这背后透露出个人投资者对寒武纪长期价值的认可。与此同时,机构持股比例却出现松动——前十大机构持股合计下降5.08个百分点,部分公募基金如华夏、易方达旗下ETF产品均有所减持,外资代表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也小幅减仓。
我的看法是,这份财报既展现了确定性,也藏着不确定性。
我看到的是,寒武纪的增长并非空中楼阁。它踩准了两个关键节奏:一是全球大模型算力需求井喷,二是英伟达在华销售受限带来的国产替代窗口。其云端芯片已在运营商、金融等关键行业实现规模化部署,与商汤科技的战略合作更意味着软硬一体解决方案正在成型。再加上定增39.85亿元落地,研发资金充裕,技术迭代能力得以保障。
但我也注意到隐忧。Q3营收和利润双双环比下滑,尽管公司解释为正常节奏调整,可若四季度无法突破13.93亿元营收,全年目标将难以达到中值水平。更何况当前股价已处高位——曾一度超越茅台成为A股第一高价股,市值逼近5220亿元,估值压力不容小觑。
站在当下,我认为寒武纪的故事还没有走完。真正的考验不在能不能赚钱,而在于能否持续领跑国产AI芯片赛道,在技术研发、客户绑定和生态构建上形成真正护城河。短期波动难免,但长期看,它已是这场算力革命中最值得盯住的标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