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销量显著增长,AI芯片厂商寒武纪(688256.SH)在2024年的财报中仍透露出净利润亏损的现状。
回顾2024年,寒武纪以387.55%的年度涨幅成为A股市场的“涨幅王”,其业绩表现自然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根据财报数据,2024年,寒武纪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达到11.74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65.56%。
然而,尽管营收大幅增长,寒武纪2024年全年仍净亏损4.52亿元,不过相较于前一年的净亏损8.48亿元有所收窄;扣非净亏损为8.65亿元,较2023年的亏损10.43亿元也有所收窄。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寒武纪实现了9.89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5.51%,并首次实现了单季度归母净利润盈利,金额为2.72亿元。
在披露年报的同时,寒武纪也披露了2025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寒武纪营业收入从2024年一季度的2567万元,同比大增42倍至11.11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营收,净利润为3.56亿元,实现连续两个季度盈利。
财报发布后,多家券商给予寒武纪买入或增持评级。国泰海通在4月21日维持“增持”评级,目标价定为836.08元;高盛于次日将寒武纪的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并将目标价从607.8元上调至1223元,预示着76%的潜在上涨空间。
4月22日收盘,寒武纪股价报649.98元/股,市值约为2901亿元。显然,支撑这一庞大市值的并非寒武纪当前的亏损状态,而是其在云端芯片上的想象空间。
作为国产AI(人工智能)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在2024年财报中揭示了一个关键转折——公司的营收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过去依赖政府项目的智能计算集群业务,转向云端芯片产品线。
反映至财报上,2024年,寒武纪云端产品线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在全年11.74亿元的营收中,云端智能芯片及板卡业务贡献11.66亿元,占比高达99.3%,这一比例较2023年的13.5%实现了质的飞跃。
拉长时间轴来看,寒武纪的营收结构经历了三个阶段:2017-2018年,以IP授权业务为主导,华为贡献了97%以上的收入;2019-2023年,公司转向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依赖地方政府和国企订单;2024年,云端芯片产品线成为绝对主力。

有半导体行业人士向记者分析,从市场层面,英伟达供应链风险成为寒武纪发展的催化剂。2024年美国加严AI芯片出口管制,英伟达特供中国的H20芯片面临许可限制,国内云厂商为规避供应链风险,加速导入国产替代方案,而寒武纪作为少数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AI芯片企业,自然成为首选。财报显示,2024年年末,寒武纪存货余额达17.74亿元,2025年一季度末进一步增至27.55亿元。
尽管营收结构优化显著,寒武纪仍面临多重挑战。研发投入强度居高不下——2024年研发投入为10.72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91.3%。新一代智能处理器微架构和指令集的研发,以及软件生态建设仍需持续大量投入,在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的情况下,寒武纪这种“研发吞噬利润”的模式或难以迅速改变。
现金流状况同样不容乐观。2025年一季度,寒武纪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3.9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34亿元进一步恶化,公司解释称,主要由于采购支出增加。而当期其期末货币现金仅为6.52亿元,随着存货和预付款项持续增加(一季度末分别为27.55亿元和9.73亿元),资金链压力日益凸显。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改善现金流,将成为寒武纪管理层面临的重大课题。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寒武纪面临的市场竞争正在加剧。根据多位行业人士带给记者的说法,目前摩尔线程、燧原科技、壁仞科技等AI芯片创企已启动IPO进程,华为昇腾、阿里平头哥等科技巨头的自研芯片也在加速迭代。寒武纪的先发优势能维持多久,还需取决于其产品迭代速度与商业落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