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合集成“让权”30亿增资,背后信号值得深挖
晶合集成(688249)刚刚做出一个关键决定:放弃对控股子公司皖芯集成的优先认购权,任由其控股股东合肥建投单方面出资30亿元现金进行增资。 这笔交易将使皖芯集成的注册资本从约958.86亿元增至1242.89亿元,而晶合集成所持股权比例则从43.75%被动稀释至33.75%。尽管持股比例下降,但公告明确指出,晶合集成仍为第一大股东,且董事会过半数席位由其提名,因此控制权未发生实质变更,也不会导致合并报表范围调整。
这笔交易并非普通融资。合肥建投是晶合集成的控股股东,直接和间接合计持有公司39.74%的表决权,因此本次增资构成关联交易。交易已通过董事会审议,尚需股东大会批准及有权部门同意。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为此项交易委托了专业评估机构——北京天健兴业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对皖芯集成股东全部权益进行了评估,作为定价参考依据。目前相关协议尚未签署,存在一定实施不确定性。
皖芯集成:亏损中的扩产野心
要理解这次“让权”,就得看清皖芯集成的底色。这家成立于2022年12月的公司,主营业务是12英寸晶圆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产品面向车用芯片、显示驱动和图像传感器等热门领域。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净资产达910.15亿元,资产总计接近1396.57亿元,规模庞大。然而,其经营状况并不乐观——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82亿元,但净利润为-1.76亿元,仍在持续亏损。
这说明什么?我看来,皖芯集成正处于典型的重资产投入期,产线建设、设备采购、技术爬坡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撑。此时引入合肥建投30亿元真金白银,目的非常明确:增强资金实力,加速产能扩充和技术研发。对于地方政府主导的集成电路项目而言,这种由国资平台持续输血的模式并不罕见,尤其是在行业周期波动、企业盈利承压的阶段。
我怎么看这次“放弃”?
说实话,看到“放弃优先认购权”这个词,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股权被稀释,利益受损”。但从我的角度看,这件事不能只看表面比例。
首先,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虽然持股降到33.75%,但董事会过半数席位和第一大股东地位未变,意味着晶合集成对皖芯集成的战略方向仍有主导权。这种安排更像是集团层面的资本协同,而非失控。
其次,30亿元的现金注入,将显著改善皖芯集成的资产负债结构。当前晶合集成自身也面临经营性现金流尚可但投资支出巨大的压力(财务评估显示“经营+投资现金流净流出”),若由上市公司全额承担增资,反而可能拖累母体财务表现。让更具资本实力的合肥建投出手,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最后,从市场反应看,今日主力资金净流入1.75亿元,股价收涨2.31%,站于布林带上轨附近,短期趋势偏强。这或许表明资金认可这一操作的合理性——不是退缩,而是为了更长远的进击。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皖芯集成持续亏损,未来能否顺利量产并实现盈利,仍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我认为,在半导体制造这个“烧钱换时间”的赛道上,有地方国资坚定支持,已是难得的优势。这一次的“让”,或许正是为了将来更大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