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卓航科实控人要换人了——这不是小打小闹的股权调整,而是彻底“易主”。2025年11月28日,公司公告披露,原控股股东李光平、王春晓、李羿含三人签署协议,将其合计持有的1875.84万股股份(占总股本20.93%)以每股41.16元的价格,总价约7.72亿元,全部转让给湖北交投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与此同时,李羿含还签署了《表决权放弃协议》,承诺在股份交割后放弃其剩余持股的表决权。加上三人共同出具的“不谋求控制权”承诺函,这意味着他们彻底退出舞台中央。交易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湖北交投资本,实际控制人则变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这场变更的背后,其实早有端倪。公告提到,公司当前的股权结构和业务体量已难以支撑行业快速扩张的需求。而接盘方湖北交投资本是湖北交通投资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背后站着的是湖北省属大型国企。它不仅是资本平台,更具备产业整合能力和资源调配优势。换句话说,超卓航科缺的不是技术或产品,而是能撬动更大市场与融资空间的“靠山”。这次引入国资,目的明确:借力国有资本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融资能力、信用背书到项目获取,地方国资的加持往往意味着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政策协同可能性。
看到这里,我倒是有些感慨。超卓航科作为一家深耕航空维修与再制造领域的科创板企业,过去几年一直走的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典型路径——创始人主导、技术驱动、轻资产运营。但随着航空航天产业链国产化提速,行业竞争也进入深水区,单靠自身积累很难迅速打开局面。这时候,选择让渡控制权换取资源支持,未必是退场,反而可能是一种战略升级。我不是说所有民企都该“卖身”国资,但在某些重资本、高门槛的赛道里,找到一个强有力的股东,确实能让企业少走弯路。
当然,我也清楚这其中的风险。比如审批还没完成,国资监管、交易所审核、过户手续一个都不能少,最终能否落地仍有不确定性。另外,管理层是否稳定?原有团队会不会被边缘化?这些都是投资者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但从目前释放的信息来看,动作干净利落,程序清晰,说明双方已有充分沟通。如果顺利推进,这或将为其他面临类似瓶颈的中小型科创企业提供一种新的转型思路——不是硬扛,而是顺势而为,把控制权交给更能推动发展的力量。
至少现在看来,超卓航科的选择,是一次理性大于情怀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