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营收背后的拐点信号
百济神州2025年第三季度利润再度超预期,首次实现单季度GAAP盈利,而其核心产品泽布替尼全球销售收入更是一举突破10亿美元大关——这个数字不仅是公司历史上的里程碑,也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真正意义上在全球主流市场站稳了脚跟。
根据财报数据,百济神州2025年Q3总收入达14.12亿美元,同比增长41%,GAAP净利润为1.25亿美元,经调整后净利润更是达到3.04亿美元,同比暴增489%。这背后是持续的降本增效:研发费用率和销售管理费用率双双下降,分别较去年同期降低12和8个百分点。更为关键的是,泽布替尼在美欧市场全面放量,美国单季收入7.39亿美元,欧洲1.63亿美元,均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显示出其作为BTK抑制剂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优势和市场认可度。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反应积极。四季度以来,包括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资本集团以及Point72在内的88家内外资机构密集调研百济神州,释放出对国产创新药出海逻辑的高度关注。正如天风证券所指出,公司未来14个月内将迎来多项关键临床进展,涵盖泽布替尼在多发性骨髓瘤、套细胞淋巴瘤的新适应症推进,以及索托克拉、CDAC等新一代管线的注册申报与数据读出。
我看百济神州:从“烧钱研发”到“商业兑现”的跨越
说实话,看到百济神州这一季的表现,我并不意外,但依然感到振奋。作为一个长期跟踪创新药行业的观察者,我认为这家公司正在经历一个极为关键的转型——从过去依赖融资输血的研发型企业,真正迈向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的全球化制药企业。
最让我看重的,不是短期利润扭亏,而是商业模式的验证。泽布替尼单季破十亿美金,意味着它已跻身全球“重磅炸弹”(Blockbuster)药物行列。这种级别的销售规模,不再只是中国市场的故事,而是建立在欧美医保支付体系和医生处方习惯之上的硬核竞争力。这背后是中国企业在靶点选择、分子设计、全球临床运营和商业化能力上的系统性突破。
我也注意到,不少机构开始重申对中国创新药板块的乐观判断。华泰柏瑞、大摩等都认为,行业正从“研发投入期”迈入“商业收获期”。而在我看来,百济神州就是这一逻辑最纯粹的代表。它的早期管线如BGB-16673(BTK-CDAC)、泛KRAS抑制剂等也在稳步推进,未来三年有望形成多产品协同的海外收入矩阵。
当然,风险仍存——全球市场竞争加剧、新药研发不确定性、地缘政策波动都是现实挑战。但至少现在,我们可以更有底气地说:中国创新药的出海,不再是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百济神州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要看的,是能否把这条路走得更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