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神州Q3营收破百亿,中信证券上调目标价至336元
百济神州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达100.77亿元,同比增长41.1%,净利润6.89亿元,扣非后净利7.08亿元,业绩全面超预期。这一数据不仅刷新市场预期,也标志着公司进入规模化盈利的新阶段。财报显示,前三季度总营收达275.95亿元,同比增长44.2%,已远超2024年全年水平。与此同时,中信证券发布研报,基于公司强劲的财务表现和产品管线进展,将百济神州2025年目标价从300元上调至336元,维持“买入”评级,并预测其合理股权价值可达4831亿元。
核心增长动力来自自研产品百悦泽(泽布替尼)和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的放量销售。其中,百悦泽第三季度全球销售额达74.23亿元,同比增长51%,已成为全球BTK抑制剂中营收最高的药物,超越强生的Imbruvica。美国市场贡献最大,销售额达52.66亿元,欧洲市场增速迅猛,同比增长68.2%。百泽安则在中国PD-1市场保持领先份额,单季销售额13.63亿元,同比增长16.6%,受益于新适应症纳入医保带来的患者扩容。
从“研发投入”到“商业兑现”的关键转折
看到这份财报,我第一反应是:百济神州终于走出了“烧钱研发”的漫长隧道,进入了真正的商业化收获期。过去几年,市场对它的质疑始终围绕“何时盈利”,而如今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已达11.39亿元,运营利润转正,说明其产品收入增长与费用管控已形成良性循环。这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商业模式被验证的关键信号。
更让我看重的是其全球化能力。百悦泽在美国市场的持续放量,证明中国原研药可以在高门槛的发达国家站稳脚跟。这不是简单的出口,而是通过自主申报、独立商业化实现的真正“出海”。再加上与安进的合作深化,BD(商务拓展)反向赋能主业,这种“自主研发+国际协同”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在构筑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上调目标价背后的逻辑是否扎实?
中信证券上调目标价至336元,依据的是DCF模型测算下的长期价值重估,而非短期情绪炒作。他们预计公司2025年净利润为21.73亿元,2027年将跃升至78.34亿元,成长性明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BCL2抑制剂和BTK-CDAC等早期管线陆续读出积极临床数据,意味着未来三年有望迎来新一轮产品上市潮。
当然,我也保持一份清醒。当前股价处于技术面的空方区间,短期压力位在299元,而最新价已逼近280元,追高需谨慎。行业五日资金净流出明显,说明部分资金仍在观望。但从中长期看,只要百悦泽海外增长不放缓,百泽安在国内稳住份额,叠加新药陆续报产,现在的估值仍处于合理偏低区间。
说到底,百济神州不再只是“概念股”,它正在用实打实的业绩证明:中国创新药企,也能成为全球市场的规则制定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