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浪潮中,证券行业服务科技创新的逻辑正从“单点支持”转向“生态共建”。国泰海通以“全生命周期服务”为核心,陪伴天岳先进、普源精电等一批科创企业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全球领跑”的跨越。
国泰海通业务总监、投资银行业务委员会总裁郁伟君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证券公司要以“长期同行者”的身份,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式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长期陪伴的底气
“从科创板开板至今,我们已服务超100家企业登陆科创板,最长陪伴周期达20年。”郁伟君说,长期陪伴的背后,是“产业深耕”与“生态协同”的双重底气。国泰海通始终紧跟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核心目标是完善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高质量、全链条、差异化的综合服务。而这一目标的落地,离不开团队、协同、资源三大维度的扎实布局。
郁伟君表示,在人才培育上,国泰海通早早打破传统投行的单一人才结构,打造“投行+法律+财务”复合型团队,并在业内率先设立垂直行业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这些领域,技术壁垒高、专业性强,必须有懂行的团队。”他说,目前公司在热门科创领域均有专业团队深耕,同时构建“行业+区域+产品”协同生态,让遍布全国的团队快速整合资源,再搭配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为跨境服务打下基础。
内部协同则是服务落地的关键支撑。郁伟君表示,国泰海通打通了投行业务与研究、投资、财富管理等条线的协作通道,形成“投资+投行+投研”一站式服务模式。“比如君实生物,我们不仅帮它成为首家‘H+A’两地上市的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还后续协助完成定增募资;亿华通作为氢能领域‘A+H’第一股,上市后我们又帮它落地科创板首单简易程序定增。”这些案例背后,正是跨条线协同的成果。
而在产融对接层面,国泰海通坚持“早介入,深参与”。“我们鼓励投行团队在企业早期就参与技术论证和商业规划,同时与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让资源精准流向需要支持的早期科创企业。”郁伟君说,仅在科创板,国泰海通已成功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超50家、高端装备制造及生物医药企业超40家。
随着科技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跨境投融资、海外市场拓展成为新需求。对此,国泰海通早已布局全球化服务网络,依托国泰君安国际、海通国际等境外主体,将服务延伸至中国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全球主要金融中心。
“全球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出海需求在加速,我们必须提升跨市场服务能力。”郁伟君介绍,近年来国泰海通在港股市场打造了多个“创新行业第一股”案例,“如港股出行第一股嘀嗒出行、AI第一股商汤科技、互联网医药第一股京东健康等,这些项目不仅帮企业拓展了融资渠道,也提升了它们的国际品牌影响力”。
完善科技金融生态
作为长期深耕科技金融领域的从业者,郁伟君对构建更完善的科技金融生态有诸多思考。他认为,这需要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多方协同,形成合力。
在政策引导层面,应优化创投资本股份转让环节的限制与成本,“让资本能‘投得进、退得出、可持续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在人才保障上提供更多便利,“如住房、子女入学、医疗等,帮企业解决关键人才的后顾之忧”。
在资金支持方面,建议持续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专项扶持力度,“扩大资金规模、优化申请流程,让好政策惠及更多潜力企业”;同时引导投资机构关注AI大模型、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树立长期投资理念,陪伴企业度过研发攻坚期”。
在资本市场功能发挥上,“限劣”与“扶优”并重,“为真正优秀的科创企业提供‘绿色通道’,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引导各方关注企业长期价值”。此外,维护清朗的舆论环境,“规范信息传播,防止不实信息干扰,畅通企业与市场的沟通渠道,让投资者更理性看待科技企业发展”。
“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紧密合作,是科技金融生态的核心。”郁伟君表示,国泰海通将继续以“长期同行者”的身份,深耕科创服务领域,“我们希望通过更专业、更精准、更全面的服务,陪伴更多科技企业‘破茧成蝶’,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贡献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