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正经历历史性变革。当地时间5月20日,美国碳化硅龙头企业Wolfspeed被曝计划在未来数周内申请Chapter11破产保护。这家曾因2022年4月率先建成全球首座8英寸碳化硅晶圆厂而风光无两的行业巨头,如今却深陷债务泥沼,其命运转折折射出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刻调整。
财报显示,Wolfspeed2024年材料业务收入同比缩水至27.2亿元人民币,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61.6亿元人民币。危机根源在于多重战略误判。在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速放缓的背景下,Wolfspeed仍斥资50亿美元扩建8英寸产线。地缘政治冲击则进一步加剧困境——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补贴落地延迟,公司的财务状况迅速恶化。
与此同时,中国碳化硅衬底厂商凭借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优势,产品进入国际供应链达到国际水平,价格显著低于国际巨头。这种价格倒挂迫使Wolfspeed等企业收缩中低端市场阵线,而在高端领域又面临英飞凌、罗姆等欧洲企业的专利壁垒与客户资源绑定压力,陷入“进退维谷”的产业困局。
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国厂商的技术提升与产能爆发
与Wolfspeed的业绩颓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碳化硅企业业绩的强势增长。2024年财报显示,天岳先进实现营业收入17.7亿元,同比增长4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8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产业链上其他相关企业碳化硅业务收入均实现同比增长。天岳先进2024年全球首发12英寸导电型碳化硅衬底,其上海临港工厂提前实现年产30万片8英寸衬底产能,年度总产量达41万片,较上年增长56.6%。晶盛机电则突破12英寸导电型碳化硅单晶生长技术,实现全尺寸产品的自主可控。
因此,A股市场对Wolfspeed事件表现出的积极预期主要来自于Wolfspeed原市场份额或将被天岳先进此类中国碳化硅企业接手。5月21日A股开盘后,天岳先进股价一路冲高,以涨幅6.58%收盘,三安光电、晶盛机电等产业链上企业同步走强,这与上月美国加征关税后科创板与半导体板块的反弹行情形成协同呼应,再次印证市场对半导体产业供应链本土化趋势、中国科技自主、具备“出海”实力的持续认可。
深层剖析其中投资逻辑不得不回顾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中的国际“卡脖子”事件,每一次事件都加快了国产替代化进程,孕育了强大的“中国芯”产业链。鸿蒙系统背后是2016年美国对中兴通讯实施全面制裁,中芯国际、华为海思背后是2019年美国高端芯片封锁,北方华创崛起是2020年美国加强半导体制造设备的禁运政策所推动。这逐渐培养了资本市场对半导体产业个股的顿感力,反而增强了长期投资强科技自主属性标的的信心。
地缘政治驱动半导体产业区域化与本土化,国产替代紧迫性陡增,政策扶持与产业自主化需求推动着资金向科技硬核领域倾斜。科创板企业凭借“硬科技”属性在供应链重构和科技自主浪潮中成为资金避风港,具备技术突破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率先受益于国产替代红利。随着临港二期产能落地后,天岳先进产能优势将支撑全球大客户订单交付,产能规模效应将持续降低单位成本,驱动碳化硅材料从“高端可选”转向“高端必选”,彻底改写全球定价权格局。
天岳先进:科技自主重塑全球产业重心
中国企业的突破建立在底层技术创新的坚实基础之上。天岳先进通过与头部供应商建立战略采购协议,构建多元化原材料供应体系,在保障供应稳定的同时显著降低采购成本。其独创的高真空粉料反应工艺,将电活性杂质浓度控制在0.05ppm以下,达到严苛的车规级认证标准。2025年第一季度,国际权威机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新增840个碳化硅专利族,同比增长35%。天岳先进衬底专利稳居国内第一,更携8英寸晶圆PCT专利首闯国际战场,标志着中国碳化硅技术从“国产替代”迈向“全球卡位”。
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天岳先进导电型碳化硅衬底市占率从2023年的12%跃升至2024年的23%,稳居国际第一梯队。毛利率同比提升超10个百分点,成本优势推动下游碳化硅器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渗透率加速提升,完美诠释了“技术自主-降本增效-国产替代”的正向循环逻辑。作为上游核心材料供应商,天岳先进的国产替代属性直接降低中游器件厂商的对外依存度,有力推动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进程。从天岳先进前五大客户变化及采购量分析,天岳先进创造的成本优势正在向下游传导,加速碳化硅器件渗透应用与半导体产业升级,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技术与成本优势正加速碳化硅向新兴领域渗透。在AR眼镜领域,碳化硅因高折射率、优异导热性及性能体验优势,被公认为光学组件的理想材料。其天然散热特性可有效解决设备长时间佩戴的发热问题,而高折射率则能提升光学成像质量。
但长期以来,碳化硅材料的高成本制约了AR眼镜的民用普及。直至2023年11月,天岳先进率先发布12英寸碳化硅衬底,通过大尺寸化生产显著降低单位成本,为AR眼镜从高端市场向大众消费领域渗透开辟了新路径。据行业预测,2030年全球AR眼镜出货量将突破1亿台,随着碳化硅衬底成本控制技术的成熟,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有望重塑市场格局,进一步拓展碳化硅产业的增长边界。
内需驱动重构本土供应链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宏观背景下,内需市场的强劲需求成为技术革新与供应链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能源汽车领域,800V高压平台的加速渗透催生车用SiC衬底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天岳先进凭借自主研发的8英寸导电型衬底产品,成功进入英飞凌、博世等国际头部客户供应链,不仅展现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实力,更验证了国内市场需求对技术成熟度的加速推动作用。
技术优势正向关联产业延伸。白色家电领域的能效升级需求为碳化硅技术开辟新赛道。2025年,格力家用空调搭载SiC芯片突破100万台。针对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开发消费级碳化硅器件不仅响应国内家电行业节能减排需求,更催生出百亿级市场空间,彰显核心技术的多领域协同创新价值。
轨道交通领域同样展现潜力。2025年上海地铁崇明线采用西门子碳化硅牵引系统,尽管当前仍依赖外资技术,但中车株机等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合作与消化吸收积累经验,为国产替代奠定基础。西门子交通中国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拿下上海地图重要订单,在中国大陆首次应用碳化硅等创新技术,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延长可持续里程,为绿色出行贡献力量。这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既拓展了碳化硅技术的应用边界,也预示着国内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崛起潜力。
此外,数据中心领域也为碳化硅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025年,纳微半导体公司宣布与英伟达合作开发下一代800伏高压直流(HVDC)架构,为包括Rubin Ultra在内的GPU提供支持的“Kyber”机架级系统供电。纳微的氮化镓和碳化硅技术将在这一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该革新需要大量使用6500V、3300V、2300V、1200V、650V等规格的碳化硅器件,将为中国碳化硅厂商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进一步推动中国碳化硅产业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在“十四五”规划千亿级政策红利驱动下,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的正向循环进一步强化。天岳先进加速推进港股IPO,募集资金一部分将用于海外产能基地建设,叠加在碳化硅衬底制备领域全链条技术优势,其在碳化硅半导体领域的市场扩张步伐将持续加快。资本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推动企业自身的全球化布局,更引领中国碳化硅产业向全球产业链核心位置迈进,重塑近岸化供应链格局。
天岳先进的成功并非孤立案例,而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外部压力下实现突围的典型缩影。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外部技术封锁压力与自主创新动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从鸿蒙系统突破安卓生态垄断到中芯国际实现7纳米制程量产,每一次技术壁垒的构筑都加速了本土替代方案的成熟进程。
这揭示出半导体产业竞争的本质:掌握核心材料成本控制权者,方能定义全球产业链的权力版图。在碳化硅这个未来千亿级赛道,中国力量已从跟跑者蜕变为规则制定者,而这或许只是新一轮科技长征的起点。
Wolfspeed的破产重组不仅是企业层面的危机事件,更是全球碳化硅产业格局演变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国碳化硅衬底厂商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历史性机遇。在技术自主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中国企业正以崭新姿态参与全球产业竞争,有望在第三代半导体革命中占据战略制高点,为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文中提及内容均来源于公开信息,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