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投资AI(人工智能)领域的事项,经常能引发资本市场关注。
11月21日,品高股份(688227.SH,股价49.02元,市值55.42亿元)股票开盘斩获“20cm”涨停,该公司前一日晚间宣布拟4亿元增资AI芯片初创企业深圳江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原科技),后者投前估值高达24.14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品高股份巨额投资计划的背后,其自身仅出资4000万元,其余3.6亿元来自向控股股东北京市尚高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尚高)的无息借款。而处于交易核心的江原科技,虽高举“国产算力芯片”大旗,但其财务表现难言乐观:公司成立后连续两年营业收入为零,且至今深陷亏损泥潭。
此外,品高股份还公告披露了北京尚高的股份转让计划:江原科技的实际控制人李瑛拟通过其控制的两家合伙企业,反向受让北京尚高所持有的上市公司12%的股份,形成资本联动。
品高股份于2021年12月30日上市。此后3年,该企业收入稳定,但归母净利润连续下滑,2023年亏损1068.04万元,2024年亏损6405.52万元。今年前三季度,品高股份营业收入为2.23亿元,但亏损了3283.80万元。今年三季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公司应收账款近6亿元,而货币资金为8289.42万元。
在此背景下,品高股份宣布了一项4亿元的投资计划,11月20日,品高股份与江原科技及其实际控制人李瑛、控股股东江原联芯企业管理(厦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原联芯)签署了《投资框架协议》,按照24.14亿元的江原科技整体投前估值,公司拟增资4亿元取得对应14.22%持股比例。
需要说明的是,去年9月,品高股份曾与江原科技签订《增资协议》并成为江原科技的股东,截至公告披露,上市公司持有江原科技1.4024%的股权,因此,若4亿元增资完成,品高股份的持股比例将上升至15.42%。
然而,这笔投资的资金安排耐人寻味——根据公告,4亿元投资款中仅有4000万元来自品高股份的自有资金,剩下的3.6亿元则来自控股股东北京尚高提供的无息借款,换句话说,本次投资有九成的资金需要靠“借”。
借钱也要投资,被品高股份如此看好的江原科技究竟成色如何?这家成立于2022年11月的公司,主打全国产AI芯片研发。据品高股份公告介绍,江原科技与本土先进工艺制造厂商协作,完成全流程国产自主先进工艺芯片量产交付,实现了先进自主设计、工艺制造、封装的本土化全流程。
不过,记者发现,虽然概念炙手可热,江原科技的财务数据却有待提升: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营业收入为零,分别亏损233.35万元、1.05亿元;2024年实现3000万元营收,亏损却扩大至1.47亿元;今年前10个月,营收3561.65万元,亏损仍高达1.21亿元。
品高股份在公告中坦言,“截至目前江原科技尚未实现盈利,未来盈利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并提示称“江原科技尚处于初创投资阶段存在不能实现预期效益甚至投资失败及减值亏损等重大风险”。
引人注意的还有江原科技估值的飙升速度,根据品高股份在公告中披露的数据:2023年3月至4月第一轮及追加投资时,江原科技投前估值仅7亿元;2023年12月至2025年1月第二轮及追加投资时,投前估值升至15亿元;2025年9月至11月刚完成的第三轮融资,投前估值为21亿元;而同样在11月宣布的品高股份增资事项,江原科技投前估值涨至24.14亿元。
在持续亏损的背景下,江原科技都有哪些优势?如此快速的估值攀升是否合理?记者尝试电话联系品高股份进行采访,并发送了邮件采访函,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如果说品高股份对江原科技的投资尚属常规的产业布局,那么同日宣布的另一笔交易,则让这场资本运作显得不再简单。
就在投资公告发布的同时,品高股份还披露了一则股权转让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北京尚高拟将其持有的12%公司股份,转让给厦门江原聚芯信息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厦门江原创芯技术开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两家合伙企业,交易总价约4.99亿元。需要注意的是,这两家合伙企业的执行事务合伙人正是江原科技的实际控制人李瑛。
品高股份今年三季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前十大股东中,除第一大股东北京尚高持股比例高达41.77%,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只有2.78%,这也意味着,在上述股权转让完成后,李瑛将间接成为持有上市公司12%股份的第二大股东,与上市公司形成深度绑定。
对于李瑛所控制的江原科技,品高股份公告介绍,该企业的产品是基于12英寸晶圆流片的算力芯片,主要以算力卡形式出货,作为核心算力硬件提供给AI一体机客户、算力服务器等客户,最终在端侧算力设备(AI一体机等智能终端)、智算中心等场景应用。
江原科技官网介绍,今年7月9日,公司与品高股份联合发布了搭载全国产江原D10加速卡的“品原AI一体机”系列。品高股份公告还称,江原科技于今年11月推出了基于第一代芯片产品的第二款算力卡产品,目前正在进行第二代芯片产品的研发工作,预计2026年实现流片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