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集芯刚刚干了一件资本市场常见的事——作废部分限制性股票。2025年10月28日,公司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作废部分已授予尚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的议案》。虽然这类公告在二级市场往往不会掀起太大波澜,但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其实值得细看。
根据公告内容,这次被作废的限制性股票合计5.46万股,原因很明确:2022年股权激励计划中,首次授予的201名激励对象里,有6人因个人原因离职,不再具备资格。因此,他们已获授但尚未归属的股份按规定予以作废。调整后,激励对象从201人减少至195人,首次授予的总股数也相应下调。同时,公司还宣布2022年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部分第三个归属期已符合归属条件,拟归属数量达330.29万股,并对首次授予价格由8.872元/股微调至8.782元,系因2024年度分红派息所致。
这件事本身并不复杂,属于股权激励计划中的常规操作。员工离职导致激励失效,是制度设计的正常闭环。公司也强调,此次作废不涉及董事、高管或核心技术人员,不影响团队稳定性,也不会对经营造成重大影响。法律和薪酬委员会均确认程序合规,无损股东利益。
但在我看来,这件事放在当前时点去看,还是有些意味。英集芯自2022年上市以来,一直聚焦电源管理与快充芯片领域,主营业务结构清晰,其中电源管理类收入占比超过六成。尽管近期股价表现平淡——今日收平于23.36元,成交额2.07亿——但已有公募基金开始关注。比如明亚价值长青A在2025年三季度持有其3400股,虽仓位较轻,但也说明有机构将其纳入成长型科技股的观察池。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激励机制上的持续运作,反映出管理层对长期人才绑定的重视。自2022年推出股权激励以来,几乎每年都会进行价格调整或股票作废,说明考核机制在真实运行,不是“摆设”。这种动态管理,恰恰是成熟公司治理的体现。
当然,最终激励效果如何,还得看业绩兑现。根据激励计划设定的目标,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需达到9.5亿元。如果公司能如期达成,第三个归属期的顺利落地将增强市场信心。反之,则可能引发对增长动能的质疑。
总的来说,这次作废股票只是流程性动作,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企业在人才激励与组织管理上的真实状态。对于投资者而言,不必过度反应短期公告,但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这家公司在技术迭代激烈的芯片赛道中,是否真的具备可持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