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安世纪作废256万股限制性股票,业绩未达标成主因
北京信安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10月29日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作废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部分已授予尚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的议案》。根据公告内容,此次共作废256.8742万股限制性股票,涉及首次授予和预留授予两个部分。主要原因在于公司2024年度的业绩考核目标未能达成——以2021年为基数,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增长率均未达到“不低于95.31%”的设定标准。按照激励计划规定,当期不满足归属条件的股票将统一作废。
这并非信安世纪首次进行类似操作。早在2023年和2024年,公司就曾因相同原因对部分限制性股票进行过作废处理,显示出其在执行股权激励计划时严格遵循既定考核机制。本次作废虽数量较大,但公司明确表示该事项不会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核心团队稳定性造成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晶晨股份、万事利等多家企业也在同一天披露了类似的限制性股票作废公告,反映出当前A股市场中,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正更加注重业绩绑定与合规管理。
激励失效的背后:是压力也是信号
说实话,看到信安世纪这次一口气作废超过250万股,我还是有点意外的。毕竟这个数字不小,背后意味着管理层对2024年业绩表现的一次“盖章否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公司的激励机制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把业绩指标扛在肩上。
我注意到一个关键点:公司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双双未达95.31%的目标。虽然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130.97%,但显然前一年的表现拖累了整体节奏。这种“跨年兑现”的落差提醒我们,短期高增长未必能掩盖过往周期的压力。
不过有意思的是,市场似乎并不悲观。从资金面看,主力近期呈现净流入趋势,华商基金旗下两只产品新进成为十大流通股东,浮盈已超335万元。股价也处于温和放量、多方占优的状态,短期趋势偏强。
看待信安世纪,不能只看一次作废
在我眼里,信安世纪的价值逻辑并不仅仅系于一次激励归属成败。这家公司深耕密码技术,在数字货币、后量子密码、电子身份证等领域都有实质性布局,还是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些标签不是虚的,尤其是在当前强调科技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具备长期政策红利预期。
尽管三项现金流均为负、资本支出大幅增加带来一定财务压力,但考虑到其在安全领域的研发投入必要性,这种投入型模式是可以理解的。
综合来看,这次作废更像是一个“合规性出清”,而非基本面恶化。它暴露了公司在高增长目标下的阶段性承压,但也反向验证了其激励制度的严肃性。如果未来能在“十五五”规划推动下加速技术变现,当前的调整或许只是成长路上的一个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