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实生物刚刚扔出一枚重磅消息:其自主研发的特瑞普利单抗皮下注射制剂(JS001sc)在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研究中,成功达到主要研究终点。这意味着,这款国产首款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PD-1皮下制剂,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公司已明确表示,将近期递交上市许可申请。
这项名为JS001sc-002-III-NSCLC的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直接对比了JS001sc与已上市的静脉注射版特瑞普利单抗(拓益)联合化疗在一线治疗中的表现。研究纳入的是无敏感EGFR突变或ALK融合的患者,计划入组356例。结果显示,皮下制剂在药物暴露量上实现了非劣效于静脉制剂的目标,且两者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高度相似。换句话说,用更便捷的注射方式,达到了同等的治疗效果——这对患者而言,意味着未来可能不再需要长时间待在医院输液,而是通过更快、更方便的皮下注射完成治疗。
要知道,肺癌在中国的疾病负担极为沉重。根据GLOBOCAN 2022数据,2022年中国肺癌新发病例高达106万,死亡73万,分别占癌症总数的22%和28.5%。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比约85%,而非鳞状亚型又占到约65%。这是一个庞大的患者群体,对高效、便利的治疗方案有着迫切需求。
而我真正关注的,是君实生物在这场PD-1赛道的持久战中,如何寻找差异化突破口。国内PD-1市场竞争早已白热化,百济神州、信达、恒瑞等企业各据一方,就连默沙东的K药也占据一席之地。在这种环境下,单纯的价格战难以为继。君实选择从剂型创新入手——把静脉注射改为皮下注射,看似一小步,实则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患者依从性优化的关键一步。这不仅延长了原研产品的竞争力,也为后续组合疗法打下基础。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只是“达到主要终点”,尚未披露总生存期(OS)或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具体数值。监管审批是否顺利,还需看完整数据披露。但从资本市场的反应看,信心已经显现——公告后港股君实生物股价一度涨近5%,A股也录得2.4%的涨幅。
说实话,在创新药内卷严重的今天,能靠一个剂型改良就撬动市场关注,并不容易。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药企正从“仿创”走向“精耕”的转型趋势。我不是在鼓吹短期炒作,而是看到一种理性进步:当大家都冲着First-in-class拼刺刀时,君实用Best-in-class的思路,走出了一条务实的路子。这条路能不能走远,还得看后续适应症拓展和商业化能力,但至少现在,他们拿出了值得尊重的阶段性成果。